第12章 魏公府东曹属
关灯
小
中
大
建安十八年的夏意正浓,邺城却仿佛笼罩在一层无形的焦灼之中。
铜雀台高耸入云,其下的魏公府更是车马络绎,冠盖云集。
五月,天子诏书至,晋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宗庙,定国都于邺。
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号的变更,更是一个时代的分野——汉室最后一点威严如风中残烛,天下权柄,已实质性移于这新立的魏国府衙之中。
司马懿坐在东曹属的官廨内,指尖拂过案上一卷新送来的官员考评文书。
这里比文学掾那僻静的角落宽敞许多,离正堂也更近,时常能听到廊外官员们低语交谈的声响,带着一种不同于往日的紧迫感。
他如今的身份是魏公府东曹属,负责两千石以下官员的选举迁除。
这个职位,是曹丕运作的结果。
数月前那场关于的暗室献策,虽未给他带来明面上的封赏,却无疑在曹丕心中加重了筹码。
司马懿清楚,这是曹丕对他能力的认可,也是一次更为危险的试探——东曹属位不高而权极重,身处人事旋涡的中心,一言一行,皆在无数双眼睛注视之下。
司马兄,这是尚书台新送来的冀州诸郡县长吏考绩,需我东曹复核签批。
同僚掾属将一摞沉重的竹简放在他案头,语气平常,却忍不住多看了司马懿一眼。
这个从文学掾调来的同僚,面色总是苍白着,说话轻声细语,似乎一阵风就能吹倒,不知何以能得世子青睐,调入这等要害部门。
司马懿谦逊地点头,微微咳嗽一声:有劳了。
在下初来乍到,诸事生疏,还望诸位同僚多多指点。
他声音虚弱,恰到好处地流露出一丝不堪重负的惶恐。
待同僚离开,司马懿才将目光投向那堆竹简。
他动作看似缓慢地打开第一卷,目光却如鹰隼般锐利地扫过上面的字迹。
这不是普通的文书,而是一座蕴藏着无数秘密的宝库。
某县县令政绩评为,但备注中隐约提及与杨主簿(杨修)有同乡之谊;某郡丞考绩优异,推举人赫然是丁仪;另一位边地都尉调职的申请被驳回,批注是五官中郎将以为其性稳,宜守边陲……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如同最精密的器械,将这些碎片信息提取、分类、整合。
短短数日,通过经手的公文,他已大致勾勒出魏国新立之初,官僚体系内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
谁是谁的人,谁与谁亲近,哪些位置正在被争夺,哪些人正在失势——这些信息如流水般从他指尖流过,沉淀在他深不见底的心湖之中。
午后,魏公府内忽然响起一阵喧闹笑语。
司马懿正抱着一卷需要归档的文书走过回廊,只见前方亭阁中,一群衣冠楚楚的文士正簇拥着一人。
被围在中心的正是临淄侯曹植,他一身锦袍,玉带束
铜雀台高耸入云,其下的魏公府更是车马络绎,冠盖云集。
五月,天子诏书至,晋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宗庙,定国都于邺。
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号的变更,更是一个时代的分野——汉室最后一点威严如风中残烛,天下权柄,已实质性移于这新立的魏国府衙之中。
司马懿坐在东曹属的官廨内,指尖拂过案上一卷新送来的官员考评文书。
这里比文学掾那僻静的角落宽敞许多,离正堂也更近,时常能听到廊外官员们低语交谈的声响,带着一种不同于往日的紧迫感。
他如今的身份是魏公府东曹属,负责两千石以下官员的选举迁除。
这个职位,是曹丕运作的结果。
数月前那场关于的暗室献策,虽未给他带来明面上的封赏,却无疑在曹丕心中加重了筹码。
司马懿清楚,这是曹丕对他能力的认可,也是一次更为危险的试探——东曹属位不高而权极重,身处人事旋涡的中心,一言一行,皆在无数双眼睛注视之下。
司马兄,这是尚书台新送来的冀州诸郡县长吏考绩,需我东曹复核签批。
同僚掾属将一摞沉重的竹简放在他案头,语气平常,却忍不住多看了司马懿一眼。
这个从文学掾调来的同僚,面色总是苍白着,说话轻声细语,似乎一阵风就能吹倒,不知何以能得世子青睐,调入这等要害部门。
司马懿谦逊地点头,微微咳嗽一声:有劳了。
在下初来乍到,诸事生疏,还望诸位同僚多多指点。
他声音虚弱,恰到好处地流露出一丝不堪重负的惶恐。
待同僚离开,司马懿才将目光投向那堆竹简。
他动作看似缓慢地打开第一卷,目光却如鹰隼般锐利地扫过上面的字迹。
这不是普通的文书,而是一座蕴藏着无数秘密的宝库。
某县县令政绩评为,但备注中隐约提及与杨主簿(杨修)有同乡之谊;某郡丞考绩优异,推举人赫然是丁仪;另一位边地都尉调职的申请被驳回,批注是五官中郎将以为其性稳,宜守边陲……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如同最精密的器械,将这些碎片信息提取、分类、整合。
短短数日,通过经手的公文,他已大致勾勒出魏国新立之初,官僚体系内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
谁是谁的人,谁与谁亲近,哪些位置正在被争夺,哪些人正在失势——这些信息如流水般从他指尖流过,沉淀在他深不见底的心湖之中。
午后,魏公府内忽然响起一阵喧闹笑语。
司马懿正抱着一卷需要归档的文书走过回廊,只见前方亭阁中,一群衣冠楚楚的文士正簇拥着一人。
被围在中心的正是临淄侯曹植,他一身锦袍,玉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