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魏公府东曹属
关灯
小
中
大
发,手持羽觞,正朗声吟诵着什么新得的诗句,眉宇间神采飞扬,顾盼生辉。
周围叫好声不绝于耳。
妙啊!子建公子此句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真可谓神来之笔!依我看,便是班固再生,司马相如复起,亦不能过也! 司马懿垂下眼睑,放缓脚步,做出避让姿态。
他看见杨修就站在曹植身侧,嘴角含着一丝了然而又自得的微笑,偶尔低声补充几句,更引得曹植抚掌大笑。
丁仪、丁廙兄弟也在其中,高声附和,气氛热烈如沸。
这群人如同魏公府中最耀眼的星辰,吸引着所有渴望捷径的飞蛾。
司马懿却在那片光华之下,看到了别的东西:曹植的才华是真,但那份不加掩饰的张扬,那种视规矩如无物的任性,以及周围人无休止的吹捧,都像是一剂甜美的毒药。
他注意到,一些从此经过的年长官员,虽然表面上恭敬行礼,转身后却微微摇头。
浮华之士。
司马懿在心中冷冷地下了断语。
这些人如同精心培育的牡丹,盛开时绚烂夺目,却经不起丝毫风雨。
他们的联盟建立在才华相吸与情感投契之上,而非冰冷的利益与坚实的权柄。
一旦失宠,必将如星散。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日后他在西厢官署见到的一幕。
那时他正送一份吏员调动的批复文书,恰好看见曹丕独自坐在案后。
时近黄昏,夕阳余晖透过窗棂,照在他略显疲惫的脸上。
案头文书堆积如山,他正凝神审阅其中一卷,眉头微锁,偶尔提笔批注几句。
没有清客,没有笑语,只有卷轴展开和合上的细微声响。
陈群坐在下首,正低声汇报着什么制度修订的进展,言语间多是、、等枯燥词句。
曹丕听得认真,不时发问,问题都切中要害。
司马懿安静地交付文书,行礼告退。
整个过程,曹丕只是微微颔首,目光未曾离开案卷。
但就在这短暂的寂静中,司马懿感受到一种与曹植处截然不同的气息——一种沉潜的、务实的、甚至有些压抑的力量。
他注意到,虽然曹丕身边没有前呼后拥的喧嚣,但往来其官署的,多是像陈群这般实干之人。
他还隐约听说,远在朝歌的县长吴质,与曹丕书信往来频繁;而那个总是沉默地跟在曹丕身后的门郎朱铄,眼神锐利如鹰,掌控着不为人知的护卫与情报网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更为坚韧的核心。
他们不事张扬,却默默编织着权力的网络。
更重要的是,司马懿敏锐地察觉到,许多像崔琰、毛玠这样的元老重臣,虽不明目张胆支持曹丕,但在言谈举止间,总会流露出对立嫡以长这一礼法原则的维护。
周围叫好声不绝于耳。
妙啊!子建公子此句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真可谓神来之笔!依我看,便是班固再生,司马相如复起,亦不能过也! 司马懿垂下眼睑,放缓脚步,做出避让姿态。
他看见杨修就站在曹植身侧,嘴角含着一丝了然而又自得的微笑,偶尔低声补充几句,更引得曹植抚掌大笑。
丁仪、丁廙兄弟也在其中,高声附和,气氛热烈如沸。
这群人如同魏公府中最耀眼的星辰,吸引着所有渴望捷径的飞蛾。
司马懿却在那片光华之下,看到了别的东西:曹植的才华是真,但那份不加掩饰的张扬,那种视规矩如无物的任性,以及周围人无休止的吹捧,都像是一剂甜美的毒药。
他注意到,一些从此经过的年长官员,虽然表面上恭敬行礼,转身后却微微摇头。
浮华之士。
司马懿在心中冷冷地下了断语。
这些人如同精心培育的牡丹,盛开时绚烂夺目,却经不起丝毫风雨。
他们的联盟建立在才华相吸与情感投契之上,而非冰冷的利益与坚实的权柄。
一旦失宠,必将如星散。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日后他在西厢官署见到的一幕。
那时他正送一份吏员调动的批复文书,恰好看见曹丕独自坐在案后。
时近黄昏,夕阳余晖透过窗棂,照在他略显疲惫的脸上。
案头文书堆积如山,他正凝神审阅其中一卷,眉头微锁,偶尔提笔批注几句。
没有清客,没有笑语,只有卷轴展开和合上的细微声响。
陈群坐在下首,正低声汇报着什么制度修订的进展,言语间多是、、等枯燥词句。
曹丕听得认真,不时发问,问题都切中要害。
司马懿安静地交付文书,行礼告退。
整个过程,曹丕只是微微颔首,目光未曾离开案卷。
但就在这短暂的寂静中,司马懿感受到一种与曹植处截然不同的气息——一种沉潜的、务实的、甚至有些压抑的力量。
他注意到,虽然曹丕身边没有前呼后拥的喧嚣,但往来其官署的,多是像陈群这般实干之人。
他还隐约听说,远在朝歌的县长吴质,与曹丕书信往来频繁;而那个总是沉默地跟在曹丕身后的门郎朱铄,眼神锐利如鹰,掌控着不为人知的护卫与情报网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更为坚韧的核心。
他们不事张扬,却默默编织着权力的网络。
更重要的是,司马懿敏锐地察觉到,许多像崔琰、毛玠这样的元老重臣,虽不明目张胆支持曹丕,但在言谈举止间,总会流露出对立嫡以长这一礼法原则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