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暗流与倾轧

关灯
房,案上摊开发往濡须口的军报。

    他提起笔,沉吟片刻,开始精心“润色”这份例行汇报。

     他将曹植宴请文士、弘扬文化的活动描绘成“广纳贤才,稳定士心”;将曹植巡视民情的行为夸大为“体察民间疾苦,施恩于民”;而对粮价风波和郑琪案,则轻描淡写,暗示这些问题在曹植的“仁德”影响下已顺利解决。

     更隐晦的是,他在文中暗指曹丕处理政务“过于谨慎”,“恐失机变”,不如曹植“通达权变”。

     “魏公用人之道,唯才是举。

    今临淄侯招贤纳士,不拘一格,颇有魏公当年之风。

    ”杨修写下这句话时,嘴角泛起一丝得意的笑。

    他自信这番措辞既能抬高曹植,又不会过于直白惹人生疑。

     文书通过驿道发往濡须口前线,杨修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

     然而,他低估了曹操的精明和多疑。

     前线军帐中,曹操正与程昱商议军机。

    侍从送上来自邺城的文书,曹操展开细读。

     初看之下,文书内容光鲜亮丽,尽是邺城太平景象,尤其凸显曹植的“政绩”。

    但曹操的眉头却渐渐蹙起。

     “仲德,你来看看这份文书。

    ”曹操将竹简递给程昱,“子建何时变得如此勤于政务了?” 程昱仔细阅罢,沉吟道:“文采斐然,似是杨主簿手笔。

    然臣前日接到夏侯将军家书,言及邺城粮价曾有波动,幸得五官中郎将及时处置,方未酿成大乱。

    然此文中对此事却一笔带过。

    ” 曹操冷笑一声:“不止如此。

    文中处处抬高子建,暗贬丕儿,莫非以为孤老眼昏花,看不出这等文字游戏?” 程昱低声道:“杨修才智过人,然过于炫技,非人臣之福。

    ” 曹操默然不语,但眼中已闪过一丝寒意。

    杨修的这些小聪明,不仅没能提升曹植在他心中的地位,反而让他对杨修本人产生了极大的警惕和不满。

    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怀疑杨修是否在用他的才智将曹植引向歧途。

     数月后,曹操班师回邺。

     魏公府正殿内,灯火通明。

    曹操端坐主位,听取曹丕、曹植及众臣的详细汇报。

     曹丕的汇报务实详尽,重点突出如何处理粮价风波、郑琪案等具体事务,强调“遵循父亲既定方略”、“仰赖诸臣工协力”、“依法依规”,将功劳归于曹操的英明领导和下属的执行,绝口不提个人谋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曹植的汇报则文采飞扬,更多侧重于文学创作、招纳贤士等“风雅”之事,对具体政务的处理则略显空泛。

     曹操听着两个儿子的汇报,心中那杆秤悄然倾斜。

    曹丕的沉稳、务实、恪守规矩给他留下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