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密室谋划
关灯
小
中
大
建安二十一年的秋雨,淅淅沥沥,敲打着邺城新起的魏王宫阙,也敲打着司马懿书房那扇未曾关严的窗棂。
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将他审阅东郡后续粮册的身影投在墙上,显得有些孤峭。
“咳。
”一声轻微的咳嗽打断了他的凝神。
张春华端着一碗温热的安神汤走进来,轻轻放在案几一角。
她没有立刻离开,目光落在丈夫那比数月前从东郡归来时更加清减的侧脸上。
“东郡的功劳,已是过去。
妾听闻,今日朝会上,杨德祖又出风头了?”她的声音很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惧,“夫君,立储乃魏王家事,如今这位魏王,心思比海还深。
你…更需谨慎。
” 司马懿没有抬头,指尖划过竹简上“卫臻”的名字,淡淡道:“知道。
汤放下吧,我稍后便用。
”他的平静反而让张春华更觉不安。
她还想说什么,最终只是抿了抿唇,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书房重归寂静,只剩雨声和烛芯噼啪的轻响。
司马懿端起那碗汤,温热透过瓷壁传来,却驱不散心头的寒意。
他清楚地知道,曹操因称王大事暂时搁置了对他的审视,但那双能洞穿人心的眼睛从未真正移开。
魏王或许会赞他一句“干练”,但那目光深处的审视与寒意,比任何直白的警告都更令人心惊。
称王大典的喧嚣过后,是更令人窒息的肃杀。
荀彧的空位,崔琰的结局,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这座城池里的每一个人:一步踏错,便是万丈深渊。
“咚…咚咚…”不是雨声,是刻意压低的、急促的叩门声。
司马懿眉头一蹙,这个时辰…门被推开一条缝,湿冷的空气率先涌入。
接着,一个披着厚重蓑衣的身影闪身而入,兜帽下滴着水珠。
来人摘下兜帽,露出朱铄那张平日里毫无表情,此刻却无比凝重的脸。
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下,汇入衣领。
“司马公,”朱铄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雨夜的寒气,“五官中郎将急召,请即刻过府一叙。
”他甚至省去了一切礼节性的问候。
司马懿的心猛地一沉。
能让负责情报安保、素来沉静的朱铄亲自冒雨前来,且如此失态,绝非小事。
“何事?”司马懿起身,言简意赅。
“天大的事。
”朱铄目光锐利,“车上细说。
” 马车碾过湿滑的青石板路,声音被雨幕吞噬。
车厢内,朱铄的话如同冰冷的楔子,钉入司马懿的耳中。
“今日午后,魏王于便殿召近臣议事,问及‘魏国新立,是否当仿汉制,设丞相一职,总揽国政’。
”司马懿眼皮一跳。
曹操已是汉丞相、魏王,如今要在魏国再设丞相,其用意…“杨修当场应对,”朱铄继续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厌恶,“他引经据典,力陈设丞相之必要,言唯有如此,方能理顺国体,集中事权,助魏王…廓清寰宇。
言词恳切,句句都说在魏王心坎上,殿上诸人多有附和。
魏王…甚为嘉许。
”司马懿沉默着,他能想象那场面。
杨修的才思敏捷,善于揣摩上意,这是其一贯的长处。
“五官中郎将呢?”他问。
“五官中郎将亦在场,但杨修抢先发言,气势已成。
武官中郎将…未能即刻应对,只言需深思。
”朱铄的声音更沉,“散议后,五官中郎将神色不安。
更棘手的是,我们刚得到消息,陛下(汉献帝)听闻此议后,在宫中…惊惧病倒。
” 司马懿闭上眼,靠在颠簸的车壁上。
来了。
曹操的敲打之后,新的考验以更凶险的方式降临。
这已不是简单的政务咨询,这是曹操对继承人政治眼光、立场和派系力量的赤裸裸试探。
杨修和曹植,再次抢得了先机,并将了曹丕一军。
若应对不当,曹丕先前积累的些许优势将荡然无存。
马车并未驶向魏王宫正门,而是绕至一条僻静巷弄,从一处极不显眼的侧门驶入。
朱铄引路,穿过数重已有甲士暗中守卫的回廊,最终停在一扇厚重的木门前。
这里寂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心跳声。
朱铄有节奏地叩响门扉。
门从内打开,一股夹杂着焦虑和炭火气的暖流扑面而来。
密室不大,陈设简单。
曹丕正背对着门,不安地踱步,锦袍的下摆因频繁转身而微微卷起。
陈群坐在一张垫子上,面色凝重,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衣角。
吴质则靠在墙边,双臂抱胸,脸上惯有的那丝戏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焦躁和不忿。
见司马懿进来,曹丕猛地转身,眼中布满血丝:“仲达!你总算来了!”“五官中郎将。
”司马懿躬身行礼,目光快速扫
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将他审阅东郡后续粮册的身影投在墙上,显得有些孤峭。
“咳。
”一声轻微的咳嗽打断了他的凝神。
张春华端着一碗温热的安神汤走进来,轻轻放在案几一角。
她没有立刻离开,目光落在丈夫那比数月前从东郡归来时更加清减的侧脸上。
“东郡的功劳,已是过去。
妾听闻,今日朝会上,杨德祖又出风头了?”她的声音很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惧,“夫君,立储乃魏王家事,如今这位魏王,心思比海还深。
你…更需谨慎。
” 司马懿没有抬头,指尖划过竹简上“卫臻”的名字,淡淡道:“知道。
汤放下吧,我稍后便用。
”他的平静反而让张春华更觉不安。
她还想说什么,最终只是抿了抿唇,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书房重归寂静,只剩雨声和烛芯噼啪的轻响。
司马懿端起那碗汤,温热透过瓷壁传来,却驱不散心头的寒意。
他清楚地知道,曹操因称王大事暂时搁置了对他的审视,但那双能洞穿人心的眼睛从未真正移开。
魏王或许会赞他一句“干练”,但那目光深处的审视与寒意,比任何直白的警告都更令人心惊。
称王大典的喧嚣过后,是更令人窒息的肃杀。
荀彧的空位,崔琰的结局,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这座城池里的每一个人:一步踏错,便是万丈深渊。
“咚…咚咚…”不是雨声,是刻意压低的、急促的叩门声。
司马懿眉头一蹙,这个时辰…门被推开一条缝,湿冷的空气率先涌入。
接着,一个披着厚重蓑衣的身影闪身而入,兜帽下滴着水珠。
来人摘下兜帽,露出朱铄那张平日里毫无表情,此刻却无比凝重的脸。
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下,汇入衣领。
“司马公,”朱铄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雨夜的寒气,“五官中郎将急召,请即刻过府一叙。
”他甚至省去了一切礼节性的问候。
司马懿的心猛地一沉。
能让负责情报安保、素来沉静的朱铄亲自冒雨前来,且如此失态,绝非小事。
“何事?”司马懿起身,言简意赅。
“天大的事。
”朱铄目光锐利,“车上细说。
” 马车碾过湿滑的青石板路,声音被雨幕吞噬。
车厢内,朱铄的话如同冰冷的楔子,钉入司马懿的耳中。
“今日午后,魏王于便殿召近臣议事,问及‘魏国新立,是否当仿汉制,设丞相一职,总揽国政’。
”司马懿眼皮一跳。
曹操已是汉丞相、魏王,如今要在魏国再设丞相,其用意…“杨修当场应对,”朱铄继续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厌恶,“他引经据典,力陈设丞相之必要,言唯有如此,方能理顺国体,集中事权,助魏王…廓清寰宇。
言词恳切,句句都说在魏王心坎上,殿上诸人多有附和。
魏王…甚为嘉许。
”司马懿沉默着,他能想象那场面。
杨修的才思敏捷,善于揣摩上意,这是其一贯的长处。
“五官中郎将呢?”他问。
“五官中郎将亦在场,但杨修抢先发言,气势已成。
武官中郎将…未能即刻应对,只言需深思。
”朱铄的声音更沉,“散议后,五官中郎将神色不安。
更棘手的是,我们刚得到消息,陛下(汉献帝)听闻此议后,在宫中…惊惧病倒。
” 司马懿闭上眼,靠在颠簸的车壁上。
来了。
曹操的敲打之后,新的考验以更凶险的方式降临。
这已不是简单的政务咨询,这是曹操对继承人政治眼光、立场和派系力量的赤裸裸试探。
杨修和曹植,再次抢得了先机,并将了曹丕一军。
若应对不当,曹丕先前积累的些许优势将荡然无存。
马车并未驶向魏王宫正门,而是绕至一条僻静巷弄,从一处极不显眼的侧门驶入。
朱铄引路,穿过数重已有甲士暗中守卫的回廊,最终停在一扇厚重的木门前。
这里寂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心跳声。
朱铄有节奏地叩响门扉。
门从内打开,一股夹杂着焦虑和炭火气的暖流扑面而来。
密室不大,陈设简单。
曹丕正背对着门,不安地踱步,锦袍的下摆因频繁转身而微微卷起。
陈群坐在一张垫子上,面色凝重,手指无意识地捻着衣角。
吴质则靠在墙边,双臂抱胸,脸上惯有的那丝戏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焦躁和不忿。
见司马懿进来,曹丕猛地转身,眼中布满血丝:“仲达!你总算来了!”“五官中郎将。
”司马懿躬身行礼,目光快速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