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密室谋划
关灯
小
中
大
过在场几人。
核心圈子的成员,都在这里了。
“情况朱铄想必都跟你说了!”曹丕几乎没给他喘息的机会,声音因急切而有些尖锐,“杨修!又是杨修!他总能钻到父亲心里去!设丞相?父亲明明已是…他这是要做什么?我明日该如何应对?若赞同,岂非附和杨修,助长曹植气焰?更恐寒了那些…还心向汉室的老臣之心!若反对,父亲正在兴头上,必定不悦!仲达,我该如何是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五官中郎将稍安。
”司马懿的声音平稳,像一块投入沸水的冰,稍稍压下了室内的焦灼。
他走到炭火盆边,伸出手,仿佛只是为了取暖。
“魏王此问,意不在丞相之职本身。
” “哦?此言何意?”吴质立刻接过话头,他向前一步,眼中闪着激进的光,“我倒觉得,这是天赐良机!杨修能讨好,我们更能!五官中郎将明日就当奏请,不仅该设丞相,魏王功盖寰宇,更应剑履上殿,赞拜不名!要做得比杨修更彻底!如此,方能压过临淄侯,赢得魏王欢心!” “吴季重!尔欲陷五官中郎将于不义乎?!”陈群猛地抬起头,厉声打断。
他因激动,脸颊微微泛红:“此乃取祸之道!魏王已是臣子极致,位同高祖矣!再加殊礼,置天子于何地?置天下清议于何地?五官中郎将当恪守臣节,秉礼而言!只言设丞相乃为魏国政务通畅,合乎法度即可,于殊礼之事,绝不可提及半分!此方为持重之道!” “持重?持重就是眼看着曹植和杨修抢尽风头!”吴质反唇相讥,语带嘲讽,“陈长文,你的礼法能帮五官中郎将夺取世子之位吗?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一味持重,不过是坐以待毙!” “你!…如此行险徼幸,非士君子所为!即便一时得逞,亦遗臭万年!”“成王败寇!只要五官中郎将登位,史书由谁而写?!” 两人剑拔弩张,争执不下。
曹丕看着他们,更加烦躁,用力一挥手:“够了!召你们来是寻对策,不是听你们争吵!”他目光再次投向沉默的司马懿,带着最后的希望:“仲达!你意下如何?难道就无两全之策?” 朱铄此时沉声开口,提供了关键情报:“据查,杨修此议,乃与丁仪兄弟于府中密谋三日所得。
且…宫中确凿消息,陛下闻此议,惊惧交加,已卧病不起。
”他顿了顿,补充道,“此事,目前尚未传开。
” 密室瞬间安静下来。
吴质和陈群都愣住了,这个消息无疑给这场争论投下了一道更复杂的阴影。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司马懿。
司马懿缓缓抬起头,炭火的光芒在他深不见底的眸子里跳跃。
他先看向吴质,声音平和:“季重之议,急智果决,若成,确能收奇效。
”吴质脸上刚露出一丝得色。
司马懿话锋一转:“然,魏王所欲者,集权也;所虑者,谤言也。
杨修助其集权,却因陛下病倒之事,恐已暗中为魏王招致谤言。
若五官中郎将再请殊礼,是嫌魏王所招之谤尚不够多吗?此非争宠,实为招祸。
” 接着,他看向陈群:“长文所虑,老成谋国,持守正道,乃五官中郎将根基所在,不可或缺。
”陈群面色稍霁。
司马懿却轻轻摇头:“然,只言法度,避谈权柄,虽不犯错,却亦无功。
在魏王眼中,恐失于迂缓,未见担当。
难以扭转今日杨修造成之势。
” 他停顿了一下,让最后的判断显得更有分量。
密室内鸦雀无声,连曹丕都屏住了呼吸。
“魏王此问,”司马懿的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曹丕脸上,一字一句道:“非问制度,实问人心。
问五官中郎将是只知一味逢迎,或只知墨守成规,还是…真能体察他的处境与心思。
” “仲达的意思是…”曹丕急切地追问。
“世子明日朝会,当如此奏对——”司马懿微微前倾身体,声音清晰而沉稳:“父王此问,高瞻远瞩,儿臣以为,魏国新立,体统尊威,关乎国本,非循常例所能定。
”(先肯定曹操的问题意义重大,不是寻常事务) 他略作停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汉设丞相,以辅天子。
然今日之魏国,乃父王承天命、立不世之功所建。
父王即魏国之法统,即魏国之至尊。
若仍沿用‘丞相’之名,岂非自降格局,仍以汉臣自居?”(致命一击:指出“设丞相”反而矮化了曹操作为开国者的地位) “故儿臣
核心圈子的成员,都在这里了。
“情况朱铄想必都跟你说了!”曹丕几乎没给他喘息的机会,声音因急切而有些尖锐,“杨修!又是杨修!他总能钻到父亲心里去!设丞相?父亲明明已是…他这是要做什么?我明日该如何应对?若赞同,岂非附和杨修,助长曹植气焰?更恐寒了那些…还心向汉室的老臣之心!若反对,父亲正在兴头上,必定不悦!仲达,我该如何是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五官中郎将稍安。
”司马懿的声音平稳,像一块投入沸水的冰,稍稍压下了室内的焦灼。
他走到炭火盆边,伸出手,仿佛只是为了取暖。
“魏王此问,意不在丞相之职本身。
” “哦?此言何意?”吴质立刻接过话头,他向前一步,眼中闪着激进的光,“我倒觉得,这是天赐良机!杨修能讨好,我们更能!五官中郎将明日就当奏请,不仅该设丞相,魏王功盖寰宇,更应剑履上殿,赞拜不名!要做得比杨修更彻底!如此,方能压过临淄侯,赢得魏王欢心!” “吴季重!尔欲陷五官中郎将于不义乎?!”陈群猛地抬起头,厉声打断。
他因激动,脸颊微微泛红:“此乃取祸之道!魏王已是臣子极致,位同高祖矣!再加殊礼,置天子于何地?置天下清议于何地?五官中郎将当恪守臣节,秉礼而言!只言设丞相乃为魏国政务通畅,合乎法度即可,于殊礼之事,绝不可提及半分!此方为持重之道!” “持重?持重就是眼看着曹植和杨修抢尽风头!”吴质反唇相讥,语带嘲讽,“陈长文,你的礼法能帮五官中郎将夺取世子之位吗?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一味持重,不过是坐以待毙!” “你!…如此行险徼幸,非士君子所为!即便一时得逞,亦遗臭万年!”“成王败寇!只要五官中郎将登位,史书由谁而写?!” 两人剑拔弩张,争执不下。
曹丕看着他们,更加烦躁,用力一挥手:“够了!召你们来是寻对策,不是听你们争吵!”他目光再次投向沉默的司马懿,带着最后的希望:“仲达!你意下如何?难道就无两全之策?” 朱铄此时沉声开口,提供了关键情报:“据查,杨修此议,乃与丁仪兄弟于府中密谋三日所得。
且…宫中确凿消息,陛下闻此议,惊惧交加,已卧病不起。
”他顿了顿,补充道,“此事,目前尚未传开。
” 密室瞬间安静下来。
吴质和陈群都愣住了,这个消息无疑给这场争论投下了一道更复杂的阴影。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司马懿。
司马懿缓缓抬起头,炭火的光芒在他深不见底的眸子里跳跃。
他先看向吴质,声音平和:“季重之议,急智果决,若成,确能收奇效。
”吴质脸上刚露出一丝得色。
司马懿话锋一转:“然,魏王所欲者,集权也;所虑者,谤言也。
杨修助其集权,却因陛下病倒之事,恐已暗中为魏王招致谤言。
若五官中郎将再请殊礼,是嫌魏王所招之谤尚不够多吗?此非争宠,实为招祸。
” 接着,他看向陈群:“长文所虑,老成谋国,持守正道,乃五官中郎将根基所在,不可或缺。
”陈群面色稍霁。
司马懿却轻轻摇头:“然,只言法度,避谈权柄,虽不犯错,却亦无功。
在魏王眼中,恐失于迂缓,未见担当。
难以扭转今日杨修造成之势。
” 他停顿了一下,让最后的判断显得更有分量。
密室内鸦雀无声,连曹丕都屏住了呼吸。
“魏王此问,”司马懿的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曹丕脸上,一字一句道:“非问制度,实问人心。
问五官中郎将是只知一味逢迎,或只知墨守成规,还是…真能体察他的处境与心思。
” “仲达的意思是…”曹丕急切地追问。
“世子明日朝会,当如此奏对——”司马懿微微前倾身体,声音清晰而沉稳:“父王此问,高瞻远瞩,儿臣以为,魏国新立,体统尊威,关乎国本,非循常例所能定。
”(先肯定曹操的问题意义重大,不是寻常事务) 他略作停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汉设丞相,以辅天子。
然今日之魏国,乃父王承天命、立不世之功所建。
父王即魏国之法统,即魏国之至尊。
若仍沿用‘丞相’之名,岂非自降格局,仍以汉臣自居?”(致命一击:指出“设丞相”反而矮化了曹操作为开国者的地位) “故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