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田埂调解,秋储筹谋

关灯
郓拿着锄头挖水渠,动作熟练,苏婉则给帮忙的农户递水,看到张老爹的手被石头磨破了,立刻拿出创可贴给他贴上。

    “老爹,您年纪大了,搬石头的活让年轻人来。

    ”她语气温柔,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坚持。

     张老爹看着她细心的样子,咧嘴笑了:“苏姑娘真是个好娃,比我家那丫头还贴心。

    ” 水渠修直时,已是正午。

    阳光照在新挖的水渠上,清水顺着直溜溜的渠道流进稻田,滋润着干涸的土壤。

    李家的稻苗似乎也精神了些,挺直了叶片。

    张老爹和李老爹握手言和,还约着秋收后一起喝酒。

     “总算解决了。

    ”乔郓擦了擦额头的汗,苏婉递过一块干净的帕子,上面还带着淡淡的草药香。

     “你处理得真好,既公平又不伤和气。

    ”苏婉笑道,“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会让两家闹得更僵。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乔郓接过帕子,心里暖暖的:“还是你提醒得好,看到稻苗缺水,才找到关键。

    ”他顿了顿,又道,“下午我让周铁把地界册重新抄一份,每家发一本,再组织几个老农户当‘地界监督员’,以后就不会再出这种事了。

    ” 两人并肩走回学堂,路上遇到不少农户打招呼,热情地邀请他们秋收后去家里吃新米。

    乔郓一一应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苏婉看着他和农户们熟络的样子,心里越发觉得,乔郓就像阳谷的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也扎在农户们心里。

     下午,乔郓刚在账房整理完互助会的账目,赵掌柜就带着一个穿官服的差役来了。

    “郓哥,东平府粮署的差役送来公文,说今年秋粮要增加储备,让咱们互助会承担阳谷县三成的储备任务,下个月就得交齐。

    ”赵掌柜递过公文,眉头紧锁,“三成可不是小数目,农户们刚盼着丰收,要是交太多储备粮,自家的口粮怕是不够。

    ” 乔郓接过公文,指尖划过“三成储备”四个字,眼神渐沉。

    东平府突然增加储备,怕是和最近边境的紧张有关——前几天陈先生说过,辽兵在边境蠢蠢欲动,朝廷可能在备战。

    他激活信息探查扫过公文: 【公文备注:东平府受朝廷指令,增加秋粮储备,用于边境军需,允许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缴纳比例,但需保证总量。

    】 “允许调整比例,这就是余地。

    ”乔郓松了口气,对差役道,“烦请回禀粮署,阳谷县会完成储备任务,但需和农户商量具体缴纳方案,三日后给答复。

    ” 差役走后,乔郓立刻召集互助会的乡绅和农户代表开会。

    堂屋里,大家看着公文,议论纷纷。

    “三成太多了!我家五口人,收的粮刚够吃,哪有多余的交储备?”“就是,要是交了,冬天就得饿肚子!” 乔郓拍了拍桌子,压下喧哗:“大家的顾虑我知道,但储备粮是军需,不能不交。

    不过粮署说了,允许调整比例——我打算这样:家里人口多、土地少的农户,缴纳一成;中等条件的,缴纳两成;土地多、收成好的乡绅和农户,缴纳四成。

    这样既完成任务,又不会让大家饿肚子。

    ” 张老爷站起身,拱手道:“我同意!我家有百亩地,缴纳四成没问题,还能多捐两石,支持军需。

    ” 刘老汉也点头:“一成我能接受,秋收后留点口粮,再卖些粮,日子能过。

    ” 见大家没有异议,乔郓又道:“另外,互助会拿出一部分储备银,给缴纳储备粮的农户补贴——每交一石粮,补贴两文钱,算是给大家的辛苦费。

    ” 农户们的脸上露出笑容,纷纷表示同意。

    苏婉坐在一旁,突然开口:“我有个建议,储备粮缴纳后,冬天可能会有粮价上涨,咱们互助会可以提前储备一些粗粮,比如红薯、土豆,要是有农户缺粮,就按成本价卖给他们,避免有人趁机哄抬粮价。

    ” “好主意!”乔郓眼前一亮,“苏婉说得对,冬天是粮价波动期,提前储备粗粮,既能稳定物价,又能保障大家的生计。

    赵掌柜,你统计一下需要储备的粗粮数量,明天就去周边乡镇收购。

    ” 会议结束后,乔郓和苏婉留在账房,整理缴纳储备粮的名单。

    油灯下,乔郓写名单,苏婉算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