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冬麦选种,暖炉议事

关灯
会倒伏。

    ”她顿了顿,又道,“我可以再配些‘壮苗药’,播种后兑水浇在田里,能让麦苗的根扎得更深,抗倒伏能力也强。

    ” “就按你说的办。

    ”乔郓点头,对周林道,“你去通知各村,按行距六寸、株距三寸播种,稻草覆盖的事让周铁组织脚夫帮忙,特别是家里没劳力的农户,一定要帮衬到。

    ” 中午时分,雾气散了,冬日的阳光透过薄云洒下来,给麦田镀上一层淡金色。

    乔郓和苏婉坐在棚子的炭火边,吃着粗面馒头,就着腌萝卜。

    “考察官来的时候,估计会问农桑学堂的成效,”苏婉咬了口馒头,声音含糊,“我把这半年的义诊记录整理一下,还有农户们的健康改善情况,也算学堂的成果。

    ” “好,”乔郓咽下嘴里的馒头,“我让赵掌柜整理互助会的账目,把粮食增产、农户增收的具体数字列出来,再让陈先生写篇关于新政推广的文章,这样既有数据,又有理论,考察官看了也信服。

    ”他看着苏婉沾了点馒头屑的嘴角,忍不住抬手想帮她拂掉,又觉得唐突,转而指着她的竹篮,“里面的药粉够吗?不够我让周铁去东平府的药铺买。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苏婉摸了摸嘴角,没发现碎屑,却以为自己沾了灰,脸颊微红:“够了,我前几天刚采了不少桂枝和生姜,晒在学堂的院子里,磨粉够用了。

    ”她低头喝了口姜汤水,掩饰着心跳的慌乱——刚才乔郓抬手的动作,她看在眼里,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

     下午,乔郓带着农户们调试播种的耧车。

    这是他根据《农桑简易法》改良的,比老式耧车多了个调节行距的木栓,转动木栓就能调整播种间距。

    “刘大叔,你试试这个,”他扶着耧车的扶手,“把木栓转到‘六寸’的刻度,推着走就行,种子会自动掉下去,均匀得很。

    ” 刘老汉握住扶手,试着推了几步,耧车的铁铧扎进土里,种子顺着木槽均匀地撒在沟里,后面的覆土板自动把土盖上,比人工播种快了一倍还多。

    “这耧车真神了!”刘老汉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播种得三个人,现在一个人就够了,还播得匀!” 苏婉站在田埂上,看着忙碌的人群,手里拿着个小本子,记录着播种的进度和农户的反馈。

    偶尔有农户过来问拌药的细节,她都耐心解答,遇到年纪大的农户,还会亲自帮他们拌好种子。

    乔郓看在眼里,心里越发觉得,苏婉就像学堂的根,默默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

     傍晚,两人一起回学堂。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铺满薄霜的田埂上。

    “今天播种了多少亩?”苏婉问道,手里的本子卷成了筒。

     “差不多三十亩,明天再种二十亩,就能完成计划了。

    ”乔郓说道,“冬麦种完,就该准备储备粮的运输了,黑虎那边已经回话,说路线都查好了,派十个兄弟护送,不会有问题。

    ” “梁山那边最近没动静吗?”苏婉担忧地问。

     “拐子刘说他们在济州府边界活动,没往阳谷来,估计是上次抓了他们的人,不敢轻易过来了。

    ”乔郓安慰道,“但还是得小心,我让周铁的脚夫队加强了巡逻,特别是粮囤和学堂周围。

    ” 回到学堂时,陈先生正在院子里晒草药,见他们回来,笑着迎上来:“播种顺利吗?我刚收到张御史的书信,说考察官是户部的李主事,为人严谨,最看重实际成效,花架子可骗不了他。

    ” “放心吧先生,”乔郓接过书信,“我们准备了具体的增产数据、农户的签字画押,还有学堂的课程记录,都是实打实的东西。

    ” “那就好,”陈先生捋着胡须,“李主事以前在江南推行过农桑,懂行,你们跟他说实话就行,不用刻意讨好。

    ” 晚饭过后,乔郓、苏婉、赵掌柜和周铁在学堂的账房里议事。

    账房中央生着个炭炉,火焰跳动着,把四个人的影子投在墙上。

    赵掌柜摊开账本,指着上面的数字:“这半年,互助会的粮食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