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渠畔闲防,案头细备
关灯
小
中
大
陇,心里却没放松——周通接连试探,肯定在为推广专员到来做手脚,得提前做好防备。
“郓哥,赵掌柜让我给你送这个来。
”周林骑着小毛驴赶过来,驴背上驮着个布包,里面是农户们的增收记录册,“这是东阿县要的‘农户案例’,赵掌柜已经整理好了,让周铁顺便带过去。
” 乔郓接过记录册,厚厚的几大本,里面贴着农户的签字画押,还有手写的增收明细。
刘老汉的那一页写着:“去年亩产三石二斗,今年预计四石八斗,增收五成,多亏改良种子和新耧车。
”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真切的喜悦。
“让赵掌柜再抄两份,一份给东阿县,一份留着给推广专员看,”乔郓说道,“案例要真实,别夸大,咱们的成绩靠事实说话。
” 苏婉凑过来看记录册,指尖划过王老爹的案例:“王老爹的腿不好,用了新耧车,播种效率比以前高了两倍,他还写了感谢的话呢。
”她笑着道,“推广专员看到这些,肯定能感受到农户们的真心。
” 中午时分,水渠疏通好了,周铁也回来了,手里拿着个绣着“周”字的粗布荷包,是从柳树林里的树洞里找到的。
“郓哥,他们的歇脚点在柳树林深处的破窑里,里面有几件换下来的脏衣服,还有吃剩的窝头,看痕迹,应该有三四个人。
我按苏姑娘说的,撒了追踪粉,晚上派兄弟盯着。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乔郓接过荷包,布料粗糙,针脚歪歪扭扭,是梁山喽啰常用的样式。
“不用盯太紧,”他笑道,“他们只是试探,咱们做好防备就行,别打草惊蛇,等推广专员走了,再收拾他们。
”他转头对苏婉道,“下午咱们去趟互助会的粮囤,看看储备的豆饼肥够不够,东阿县和莘县都要,别断了供。
” “好,”苏婉点头,“我顺便带些防潮药包过去,最近雨水多,粮囤容易返潮。
” 两人并肩往粮囤走去,田埂上的野草沾着水珠,时不时打湿他们的裤脚。
乔郓看着苏婉小心翼翼避开泥坑的样子,忍不住道:“慢点,实在不行我扶你。
” “不用,”苏婉笑着摇头,“以前在苏州,我跟着爹去山里采药,比这难走的路都走过。
”她蹲下身,采了一朵淡紫色的野花,别在鬓边,“你看,这花叫‘麦蓝菜’,能入药,治跌打损伤,田埂上好多,回头采些晒干,放在医药角。
” 乔郓看着她鬓边的野花,衬得她脸颊格外红润,嘴角泛起浅笑:“好,让农户们采的时候注意,别踩坏麦田。
” 粮囤前,赵掌柜正指挥着伙计们搬运豆饼肥。
褐色的豆饼散发着发酵后的香气,堆在晒谷场上,像一座座小山。
“郓哥,储备的豆饼够供三个县的,”赵掌柜擦着汗,“东阿县要两百担,莘县要一百五十担,咱们留了两百担,足够用了。
” 乔郓点点头,走到粮囤边,掀开油布一角,里面的粮食干燥饱满,角落里放着苏婉之前缝的防潮包,艾草和花椒的香气混着粮香。
“防潮包效果不错,”他对苏婉道,“再缝些新的,每个粮囤多放两个,雨季快到了。
” “我下午就缝,”苏婉说道,“学堂里有不少碎布,正好利用起来,不用花钱买新布。
” 傍晚,乔郓和苏婉坐在学堂的账房里,整理推广专员的接待资料。
桌上摆着厚厚的几摞:农户案例、增收统计、农具改良图纸、病虫害防治图谱,还有陈先生写的《阳谷农桑新政纪实》。
苏婉把图谱按类别排好,用红线捆扎起来,动作麻利又细致。
“实地考察的路线我也整理好了,”她递过一张画着红圈
“郓哥,赵掌柜让我给你送这个来。
”周林骑着小毛驴赶过来,驴背上驮着个布包,里面是农户们的增收记录册,“这是东阿县要的‘农户案例’,赵掌柜已经整理好了,让周铁顺便带过去。
” 乔郓接过记录册,厚厚的几大本,里面贴着农户的签字画押,还有手写的增收明细。
刘老汉的那一页写着:“去年亩产三石二斗,今年预计四石八斗,增收五成,多亏改良种子和新耧车。
”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真切的喜悦。
“让赵掌柜再抄两份,一份给东阿县,一份留着给推广专员看,”乔郓说道,“案例要真实,别夸大,咱们的成绩靠事实说话。
” 苏婉凑过来看记录册,指尖划过王老爹的案例:“王老爹的腿不好,用了新耧车,播种效率比以前高了两倍,他还写了感谢的话呢。
”她笑着道,“推广专员看到这些,肯定能感受到农户们的真心。
” 中午时分,水渠疏通好了,周铁也回来了,手里拿着个绣着“周”字的粗布荷包,是从柳树林里的树洞里找到的。
“郓哥,他们的歇脚点在柳树林深处的破窑里,里面有几件换下来的脏衣服,还有吃剩的窝头,看痕迹,应该有三四个人。
我按苏姑娘说的,撒了追踪粉,晚上派兄弟盯着。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乔郓接过荷包,布料粗糙,针脚歪歪扭扭,是梁山喽啰常用的样式。
“不用盯太紧,”他笑道,“他们只是试探,咱们做好防备就行,别打草惊蛇,等推广专员走了,再收拾他们。
”他转头对苏婉道,“下午咱们去趟互助会的粮囤,看看储备的豆饼肥够不够,东阿县和莘县都要,别断了供。
” “好,”苏婉点头,“我顺便带些防潮药包过去,最近雨水多,粮囤容易返潮。
” 两人并肩往粮囤走去,田埂上的野草沾着水珠,时不时打湿他们的裤脚。
乔郓看着苏婉小心翼翼避开泥坑的样子,忍不住道:“慢点,实在不行我扶你。
” “不用,”苏婉笑着摇头,“以前在苏州,我跟着爹去山里采药,比这难走的路都走过。
”她蹲下身,采了一朵淡紫色的野花,别在鬓边,“你看,这花叫‘麦蓝菜’,能入药,治跌打损伤,田埂上好多,回头采些晒干,放在医药角。
” 乔郓看着她鬓边的野花,衬得她脸颊格外红润,嘴角泛起浅笑:“好,让农户们采的时候注意,别踩坏麦田。
” 粮囤前,赵掌柜正指挥着伙计们搬运豆饼肥。
褐色的豆饼散发着发酵后的香气,堆在晒谷场上,像一座座小山。
“郓哥,储备的豆饼够供三个县的,”赵掌柜擦着汗,“东阿县要两百担,莘县要一百五十担,咱们留了两百担,足够用了。
” 乔郓点点头,走到粮囤边,掀开油布一角,里面的粮食干燥饱满,角落里放着苏婉之前缝的防潮包,艾草和花椒的香气混着粮香。
“防潮包效果不错,”他对苏婉道,“再缝些新的,每个粮囤多放两个,雨季快到了。
” “我下午就缝,”苏婉说道,“学堂里有不少碎布,正好利用起来,不用花钱买新布。
” 傍晚,乔郓和苏婉坐在学堂的账房里,整理推广专员的接待资料。
桌上摆着厚厚的几摞:农户案例、增收统计、农具改良图纸、病虫害防治图谱,还有陈先生写的《阳谷农桑新政纪实》。
苏婉把图谱按类别排好,用红线捆扎起来,动作麻利又细致。
“实地考察的路线我也整理好了,”她递过一张画着红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