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启蒙的“借口”
关灯
小
中
大
接下来的几天,张诚表现得异常“安静”。
他不再像真正的小孩子那样满院子追逐鸡鸭,或是蹲在土堆边玩泥巴,而是常常搬个小板凳,坐在糊满旧报纸的土炕边,仰着小脑袋,煞有介事地盯着那些泛黄的铅字看。
母亲李秀兰起初只觉得好笑,还跟奶奶打趣:“你看这娃,装得跟个小先生似的,能看出个啥名堂来?” 但张诚的“坚持”很快引起了她的注意。
他不只是看,偶尔还会伸出小手指,对着某个笔画复杂的字,在空中笨拙地比划。
这天下午,奶奶去邻家串门,院子里只剩下李秀兰在纳鞋底。
张诚觉得时机成熟了。
他走到母亲身边,伸出小手拽了拽她的衣角。
“妈。
” “咋了,诚娃子?”李秀兰停下手中的针线,低头看着儿子。
张诚仰起脸,努力让自己的眼神显得纯粹而渴望,用带着奶气却异常清晰的语调说:“妈,你教我认字,识数,行不?” 李秀兰愣住了。
一个四岁的农村娃,主动要求学习?这在村里几乎是闻所未闻。
村里的孩子,哪个不是疯玩到七八岁,被爹妈拿着棍子撵着才肯去上学? “你……你想学这个干啥?”李秀兰放下鞋底,把儿子拉到跟前,仔细端详着他的小脸,想从上面找出点玩笑的痕迹。
但她只看到了一片认真。
张诚早就准备好了说辞。
他不能表现出“生而知之”,那会被当成妖孽。
他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开端”。
他指了指墙上报纸里嵌着的一幅简单的农机广告插图,上面画着个拖拉机。
“那个车车,好看。
旁边的字,是不是说这个车车很厉害?我想知道它说了啥。
”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语气带着点孩童式的炫耀和懵懂:“我看(堂)哥的书,里面有画,还有字,我都记得住一些咧!” 他把“过目不忘”的能力,巧妙地包装成了“记性好”,并且将学习的动机归结于对陌生图案和文字的好奇。
李秀兰看着儿子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心里又是惊讶,又是难以言喻的欣喜。
村里人都重视读书,谁家不希望出个文化人?儿子这么小就显出对文字的兴趣,这莫非是……开窍了? 她想起前几天儿子醒来后就有些“不一样”,更安静,眼神也更清亮。
难道真是祖宗保佑,家里要出个读书的苗子? 一丝期盼在她心中悄然滋生。
“行!我娃想学,妈就教你!”李秀兰是个爽利性子,既然觉得是好事,便不再犹豫。
她没读过多少书,但也上过几年小学,认些常用字,算个简单的账
他不再像真正的小孩子那样满院子追逐鸡鸭,或是蹲在土堆边玩泥巴,而是常常搬个小板凳,坐在糊满旧报纸的土炕边,仰着小脑袋,煞有介事地盯着那些泛黄的铅字看。
母亲李秀兰起初只觉得好笑,还跟奶奶打趣:“你看这娃,装得跟个小先生似的,能看出个啥名堂来?” 但张诚的“坚持”很快引起了她的注意。
他不只是看,偶尔还会伸出小手指,对着某个笔画复杂的字,在空中笨拙地比划。
这天下午,奶奶去邻家串门,院子里只剩下李秀兰在纳鞋底。
张诚觉得时机成熟了。
他走到母亲身边,伸出小手拽了拽她的衣角。
“妈。
” “咋了,诚娃子?”李秀兰停下手中的针线,低头看着儿子。
张诚仰起脸,努力让自己的眼神显得纯粹而渴望,用带着奶气却异常清晰的语调说:“妈,你教我认字,识数,行不?” 李秀兰愣住了。
一个四岁的农村娃,主动要求学习?这在村里几乎是闻所未闻。
村里的孩子,哪个不是疯玩到七八岁,被爹妈拿着棍子撵着才肯去上学? “你……你想学这个干啥?”李秀兰放下鞋底,把儿子拉到跟前,仔细端详着他的小脸,想从上面找出点玩笑的痕迹。
但她只看到了一片认真。
张诚早就准备好了说辞。
他不能表现出“生而知之”,那会被当成妖孽。
他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开端”。
他指了指墙上报纸里嵌着的一幅简单的农机广告插图,上面画着个拖拉机。
“那个车车,好看。
旁边的字,是不是说这个车车很厉害?我想知道它说了啥。
”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语气带着点孩童式的炫耀和懵懂:“我看(堂)哥的书,里面有画,还有字,我都记得住一些咧!” 他把“过目不忘”的能力,巧妙地包装成了“记性好”,并且将学习的动机归结于对陌生图案和文字的好奇。
李秀兰看着儿子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心里又是惊讶,又是难以言喻的欣喜。
村里人都重视读书,谁家不希望出个文化人?儿子这么小就显出对文字的兴趣,这莫非是……开窍了? 她想起前几天儿子醒来后就有些“不一样”,更安静,眼神也更清亮。
难道真是祖宗保佑,家里要出个读书的苗子? 一丝期盼在她心中悄然滋生。
“行!我娃想学,妈就教你!”李秀兰是个爽利性子,既然觉得是好事,便不再犹豫。
她没读过多少书,但也上过几年小学,认些常用字,算个简单的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