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寿宴生辉,稚子慰亲心

关灯
脸:“瞅瞅这眼神,多亮,多稳当!一看就是个读书的料!比我们家那皮猴子强多了!”她说着,瞪了一眼正在院里追鸡撵狗的自己儿子。

     四姑最是心细,注意到张诚刚才在扫地,感叹道:“娃不光书读得好,还这么勤快懂事,大哥大嫂,你们真是教得好啊!”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夸赞之声不绝于耳。

    爷爷奶奶坐在主位上,听着女儿女婿们对孙子的交口称赞,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深深的沟壑,一个劲儿地谦虚:“娃还小,当不得这么夸,都是老师们教得好,他自己也肯用功。

    ”但那语气里的自豪,却是掩藏不住的。

     母亲李秀兰在灶房里忙活着,听着外面的热闹,看着被众人围在中间、应对得体的儿子,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干活的动作都更加轻快了。

     父亲张建军虽然远在省城,但姑姑姑父们也没忘了他。

    “建军兄弟有福气啊,生了这么个好儿子!将来就等着享福吧!” 宴席就设在院子里,几张方桌拼在一起,摆满了虽然不算精致、但分量十足、充满农家风味的菜肴:大盆的烩菜、油汪汪的红烧肉、自家养的土鸡、新鲜的炒时蔬、凉拌的粉条……香气四溢,勾人食欲。

     开席前,张诚走到爷爷面前,他没有准备什么贵重的礼物,而是端端正正地站好,清了清嗓子,用他那稚嫩却清晰的嗓音,朗声说道:“爷爷,今天是您的寿辰,孙儿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身体康健,笑口常开!” 这两句祝寿词,文绉绉的,显然是从书上学来的。

    但在这样一个黄土高原的农家小院里,从一个五岁多的孩子口中说出,效果却是惊人的。

     满院子的人都静了一下,随即爆发出更热烈的赞叹。

     “听听!听听!这话说的多有水平!”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哎呦,这词儿用的,真是绝了!” “诚娃,你这是从哪儿学来的啊?”大姑父惊奇地问。

     张诚腼腆地笑了笑,回答道:“从书上看的,《诗经》里好像有类似的意思,我……我就自己编了一下。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当然不能说是系统任务要求背诵理解四书五经时记下的相关典故,只能含糊地推到看书自学上。

     但这更让众人惊叹不已。

    不仅能记住,还能活学活用,这理解力和表达能力,简直超乎想象。

     爷爷张满仓激动得眼眶都有些湿润了,他连说了三个“好”字,粗糙的大手接过孙子这份别出心裁的“寿礼”,觉得比吃了人参果还要舒坦。

    他拉着张诚的手,让他坐在自己身边,这个位置,通常是家里最受宠的孩子才能坐的。

     宴席在无比热闹和欢快的气氛中开始。

    大人们推杯换盏,谈论着庄稼收成、家长里短,但话题的中心,总是不自觉地绕回到张诚身上。

     姑父们好奇地考校他: “诚娃,听说你数学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