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理论的闪光

关灯
第十章:理论的闪光 黄埔军校的课堂,并非总是尘土飞扬、汗流浃背。

    在某些时刻,它更像是一个思想的角斗场,只是这里的武器,是墨水、纸张与头脑中的知识。

     一间宽敞但陈设简陋的教室里,墙壁上挂着巨大的军事地图和人体解剖图,空气中飘散着粉笔灰和旧书本的味道。

    几十名第四期步兵科学员正襟危坐,台上,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战术教育正在讲授《步兵操典》基础篇,内容涉及步枪的构造、性能与基本射击原理。

     教育姓刘,曾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讲课条理清晰,但风格偏向于照本宣科。

    他按照教案,详细讲解着“汉阳造”步枪的标尺射程、初速以及在不同距离上的弹道特性,所引用的数据,依旧是多年前操典上记载的、略显陈旧的版本。

     大多数学员都在埋头记录,将这些视为必须掌握的金科玉律。

    邓枫也认真听着,但眉头偶尔会微微蹙起。

    这些理论,与他之前在德国接触到的、更为精确和现代的弹道学知识,存在着一些细微但关键的差异。

     当刘教育讲到“于四百米距离上,瞄准敌胸部,可命中其腹部”这一经验性总结时,他习惯性地在黑板上画出了那条略显僵直的、理论上完美的抛物线。

     邓枫的目光停留在那条线上,脑海中迅速闪过一系列公式和变量——空气密度、湿度、风速、地球引力,甚至科里奥利力(虽然影响极小)……这些在德国军事工程学院被视为基础的知识,在此刻的课堂上却无人提及。

     刘教育讲完要点,习惯性地环视全场:“关于此射程内的弹道特性与瞄准要领,诸位同学可有疑问?” 课堂上一片安静。

    对于大多数学员而言,能记住操典上的结论已属不易,更深层次的原理并非他们关注的重点。

     邓枫迟疑了一下,还是举起了手。

     刘教育认得这个在报名和体能训练中都已留下印象的学员,点了点头:“邓枫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