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深耕固根基

关灯
初夏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将军府书房的地板上。

    张圣与徐元相对而坐,中间摊开着渤海及新控制区域的详细地图与户籍册。

     “主公,根据最新统计,我军实际控制区域内,人口已逾百万,其中渤海郡本籍约四十万,其余为此次战后吸纳的流民及归附百姓。

    ”徐元指着册子上的数字,“眼下首要之事,便是妥善安置这些新增人口,鼓励开荒,确保秋粮丰收。

    ” 张圣点头,手指在地图上划过:“文表,兴修水利仍是重中之重。

    去年规划的那几条主干水渠,进度如何?” “回主公,依托主公提及的‘以工代赈’之法,征发流民参与,进展顺利。

    预计入秋前,渤海郡内三条主渠及配套沟渠可全部贯通,届时可新增灌溉良田万顷。

    冀南、豫北等地,也已选派得力人手,仿照渤海模式,开始勘测规划。

    ”徐元答道,语气中带着欣慰。

    这套利用公共工程吸纳劳动力、稳定社会同时促进生产的方法,效果出奇的好。

     “好!此事关乎民生根本,必须持续推进。

    ”张圣肯定道,“另外,我之前让你草拟的《劝农令》和《垦荒令》,细则可曾完善?” “已初步拟定。

    ”徐元从案几上取过另一卷竹简,“《劝农令》主要奖励精耕细作、养殖桑蚕之家,减免部分赋税。

    《垦荒令》则规定,新开垦荒地,前三年免征赋税,所垦之地,耕种五年后即归开垦者所有。

    同时,由‘神农院’负责推广堆肥法、新式曲辕犁等农具。

    ” 张圣仔细浏览着条款,补充道:“很好。

    再加一条,鼓励民间兴办小型作坊,如磨坊、油坊、织坊等,只要在官府报备,合法经营,亦给予一定税赋优惠。

    农工商并举,方能真正富足。

    ” “主公英明,此举必能活跃地方经济。

    ”徐元由衷赞道,随即又提起一事,“只是,流民中亦有不少识文断字之辈,甚至有些是落魄寒门士子。

    如何安置他们,还需主公定夺。

    ” 张圣沉吟道:“此事我已有考虑。

    一则,各级官府机构需人,可择优录用,担任文书、佐吏。

    二则,兴办的各级学堂需要师资。

    三则,我打算成立一个‘文渊阁’,主要负责典籍整理、文书档案管理、以及……编修地方志。

    可让这些士子参与其中,既能发挥其才学,亦可观察其品性能力。

    ” “文渊阁?妙哉!”徐元眼睛一亮,“此举既可安抚士子之心,又能系统整理文献,传承文化。

    只是……这文渊阁由何人主持为宜?” 张圣微微一笑:“我意,请蔡琰小姐暂领其事。

    她家学渊源,才华冠绝,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文表你可从旁协助,把握大局。

    ” 徐元会意:“蔡小姐确是不二人选。

    元定当全力配合。

    ” 正事商议告一段落,张圣起身活动了下筋骨,信步走出书房。

    他决定去城外的“天工院”和神机营驻地看看。

     天工院位于南皮城西十里处,毗邻河流,以便利用水力。

    如今规模已扩大数倍,分为数个区域:木工坊、铁器坊、化工坊(核心区域戒备森严)以及新划出的“格物院”。

     主持天工院的马钧见到张圣亲至,连忙迎出。

    如今的马钧,虽依旧有些口吃,但气质沉稳了许多,眼神中充满了专注与自信。

     “主……主公。

    ”马钧行礼道。

     “德衡(马钧字),不必多礼。

    ”张圣摆手,“近来可有进展?” 马钧引着张圣一边参观一边介绍:“回主公,燧……燧发枪之击发机构,经反复试验,可靠性已有提升。

    但……但枪管打造,依旧费时费力,良品率不高。

    目前……月产不过五支。

    ”他指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