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深耕固根基
关灯
小
中
大
台上那些精密的零件和正在钻孔的熟铁管,面露难色。
张圣拿起一支已经组装好的燧发枪,入手沉重,做工精细,远非最初样品可比。
他深知工业化量产前的手工业极限,安慰道:“无妨,稳扎稳打,确保质量即可。
火药改良进度如何?” “正在……在尝试主公提及的‘颗粒化’工艺,似乎……确实能提升燃烧效率与稳定性。
但……具体配比与工艺,尚需时间摸索。
”马钧汇报着。
至于火炮,主要精力放在轻型野战炮的机动性和炮架改进上。
张圣点点头:“欲速则不达。
安全第一,效率第二。
另外,我上次提到的,利用水力驱动鼓风机、锻锤等,可有头绪?” “已……已有初步设计,正在建造模型。
”马钧提到技术问题,话语流畅了不少。
离开天工院,张圣又来到神机营驻地。
统领周霆正在指挥士兵进行火器操练。
只见士兵们分工明确,装填、瞄准、发射(使用训练弹),动作虽不如后世军队迅捷,却也一丝不苟,显是平日训练刻苦。
那十几门轻型野战炮也被擦拭得锃亮,炮兵们在进行快速架设与撤收演练。
“主公!”周霆见到张圣,跑步上前行礼。
“辛苦了。
”张圣看着士兵们被火药熏黑却坚毅的面庞,“将士们状态如何?” “回主公,士气高昂!只是……实弹演练耗费巨大,且燧发枪数量有限,难以让所有火铳手熟悉新枪。
”周霆实话实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知此事。
”张圣道,“实弹演练不可废,但可减少频次,注重精度和配合。
燧发枪手优先装备有功将士和神射手,形成示范效应。
其余火铳手,继续操练旧式火门枪及弩箭。
记住,火器是利器,但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使用武器的人。
” “末将明白!”周霆肃然应道。
巡视完毕,返回府邸时已是傍晚。
张圣特意绕道去了蔡琰所居的东院。
院门虚掩,院内传来淙淙琴音,清越悠扬,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孤寂与飘零之感。
张圣驻足聆听片刻,方才叩门而入。
只见庭院树下,蔡琰正端坐抚琴,一袭素衣,未施粉黛,却更显清丽脱俗。
夕阳余晖洒在她身上,仿佛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见到张圣,琴音戛然而止。
蔡琰起身,敛衽一礼:“不知将军驾临,琰失礼了。
” “文姬不必多礼。
”张圣虚扶一下,“路过院外,闻得仙音,忍不住进来叨扰。
此曲清越,可是文姬新作?” 蔡琰微微摇头:“随手抚之,聊寄心情,让将军见笑了。
” 张圣在石凳上坐下,看着眼前这位命运多舛的才女,温言道:“住在此处,可还习惯?若有任何需要,尽管告知姜儿或直接找我。
” “一切皆好,谢将军关怀。
”蔡琰轻声答道,目光低垂。
“今日我来,是有一事相商。
”张圣将设立“文渊阁”并请她主持的想法说了出来。
蔡琰闻言,眸中闪过一丝亮光,显然对此极感兴趣。
乱世之中,能有一方安静之地,从事自己喜爱的典籍整理工作,无疑是莫大的安慰。
但她仍有顾虑:“将军厚爱,琰感激不尽。
只是……琰一介女流,恐难以服众,且于礼制……” 张圣笑道:“文姬过谦了。
才学不分男女。
在我这里,只看能力,不论出身性别。
文渊阁初立,事务繁杂,正需文姬这般大才梳理规划。
徐元先生会从旁协助,一应人员、物资,皆由你调配。
至于礼制……”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渤海的规矩,由我来定。
”
张圣拿起一支已经组装好的燧发枪,入手沉重,做工精细,远非最初样品可比。
他深知工业化量产前的手工业极限,安慰道:“无妨,稳扎稳打,确保质量即可。
火药改良进度如何?” “正在……在尝试主公提及的‘颗粒化’工艺,似乎……确实能提升燃烧效率与稳定性。
但……具体配比与工艺,尚需时间摸索。
”马钧汇报着。
至于火炮,主要精力放在轻型野战炮的机动性和炮架改进上。
张圣点点头:“欲速则不达。
安全第一,效率第二。
另外,我上次提到的,利用水力驱动鼓风机、锻锤等,可有头绪?” “已……已有初步设计,正在建造模型。
”马钧提到技术问题,话语流畅了不少。
离开天工院,张圣又来到神机营驻地。
统领周霆正在指挥士兵进行火器操练。
只见士兵们分工明确,装填、瞄准、发射(使用训练弹),动作虽不如后世军队迅捷,却也一丝不苟,显是平日训练刻苦。
那十几门轻型野战炮也被擦拭得锃亮,炮兵们在进行快速架设与撤收演练。
“主公!”周霆见到张圣,跑步上前行礼。
“辛苦了。
”张圣看着士兵们被火药熏黑却坚毅的面庞,“将士们状态如何?” “回主公,士气高昂!只是……实弹演练耗费巨大,且燧发枪数量有限,难以让所有火铳手熟悉新枪。
”周霆实话实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知此事。
”张圣道,“实弹演练不可废,但可减少频次,注重精度和配合。
燧发枪手优先装备有功将士和神射手,形成示范效应。
其余火铳手,继续操练旧式火门枪及弩箭。
记住,火器是利器,但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使用武器的人。
” “末将明白!”周霆肃然应道。
巡视完毕,返回府邸时已是傍晚。
张圣特意绕道去了蔡琰所居的东院。
院门虚掩,院内传来淙淙琴音,清越悠扬,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孤寂与飘零之感。
张圣驻足聆听片刻,方才叩门而入。
只见庭院树下,蔡琰正端坐抚琴,一袭素衣,未施粉黛,却更显清丽脱俗。
夕阳余晖洒在她身上,仿佛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见到张圣,琴音戛然而止。
蔡琰起身,敛衽一礼:“不知将军驾临,琰失礼了。
” “文姬不必多礼。
”张圣虚扶一下,“路过院外,闻得仙音,忍不住进来叨扰。
此曲清越,可是文姬新作?” 蔡琰微微摇头:“随手抚之,聊寄心情,让将军见笑了。
” 张圣在石凳上坐下,看着眼前这位命运多舛的才女,温言道:“住在此处,可还习惯?若有任何需要,尽管告知姜儿或直接找我。
” “一切皆好,谢将军关怀。
”蔡琰轻声答道,目光低垂。
“今日我来,是有一事相商。
”张圣将设立“文渊阁”并请她主持的想法说了出来。
蔡琰闻言,眸中闪过一丝亮光,显然对此极感兴趣。
乱世之中,能有一方安静之地,从事自己喜爱的典籍整理工作,无疑是莫大的安慰。
但她仍有顾虑:“将军厚爱,琰感激不尽。
只是……琰一介女流,恐难以服众,且于礼制……” 张圣笑道:“文姬过谦了。
才学不分男女。
在我这里,只看能力,不论出身性别。
文渊阁初立,事务繁杂,正需文姬这般大才梳理规划。
徐元先生会从旁协助,一应人员、物资,皆由你调配。
至于礼制……”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渤海的规矩,由我来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