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钢铁淬火

关灯
编入各步兵营的机枪连,实现了营级单位的自动火力支援。

    高岩强调机枪的战术运用不再是固定阵地死守,而是要求具备快速转移和伴随步兵突击的能力。

     缴获的近三百支日制村田步枪,被优先替换掉各步兵营中残存的老式“抬枪”和鸟铳,进一步统一了步兵班排的武器制式。

    高岩甚至参照后世经验,尝试在每个班内编入一名使用缴获的三十年式步枪的“精确射手”,负责在中远距离上狙杀重要目标。

     工兵队、辎重队、骑兵哨、医务所等直属单位也全部得到了人员和装备的加强。

    一个初具规模的野战修械所被建立起来,不仅能维修枪械,更在高岩的“启发”下,开始尝试利用缴获的炸药和铁皮罐,批量制造威力更大、更安全的拉发式手榴弹和压发式地雷。

     其次,是编制与战术的深度磨合。

     高岩废寝忘食,结合腾鳌堡的实战经验,编写了更为详尽的《新军第一标作战教范》(草案)。

    教范细化了从单兵战术动作到班、排、连、营级战术协同的所有环节。

     训练场上,不再是简单的队列和射击。

    取而代之的是高强度的多兵种合成演练: ·步兵在机枪和迫击炮的掩护下,演练如何利用地形跃进,如何冲击敌方阵地。

     ·炮兵观测员潜伏在前沿,用电报线(有限的)或旗语向后方炮兵阵地传递目标坐标,进行实弹射击校正。

     ·工兵在模拟的“敌阵”前演练爆破障碍、架设浮桥。

     ·骑兵则反复进行战场侦察、侧翼迂回与通讯联络演练。

     高岩设立了“战术研讨室”,要求所有哨官以上军官,必须定期结合沙盘和地图,进行战例分析和战术推演。

    他引入“红蓝对抗”机制,让军官们轮流扮演攻守双方,在模拟对抗中暴露问题,寻找最优解。

     再者,是思想与纪律的进一步锤炼。

     随着部队扩编,大量新兵和部分从其他部队调来的“老兵”加入,思想统一变得尤为重要。

    高岩强化了随营学堂的职能,不仅教识字,更由他亲自选定内容,讲授国家概念、民族大义、近代军事史以及军人的荣誉与职责。

    他反复强调:“我等手持利器,非为逞个人之勇,乃为保家卫国,使我中华不再受列强欺凌!” 军纪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本厚厚的《步兵操典》与《惩罚条例》下发到每个班,内务、军容、操课、作战,皆有章可循。

    高岩铁面无私,无论亲疏,违令者必受严惩。

    但同时,他也注重“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