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十字路口

关灯
有了林雪这个朋友,陈亮在学院的日子好过了不少。

    林雪会耐心地教他识谱,给他讲一些音乐史上的趣闻,有时还会用琵琶和他合奏一些简单的民间小调。

    一个唢呐,一个琵琶,一中一洋(相对民间而言),两种音色碰撞在一起,竟也产生了奇妙的和谐。

     陈亮的学习进度依然缓慢,但他不再像最初那样焦虑和封闭。

    他开始尝试着理解那些乐理知识,虽然依旧吃力,但至少有了方向。

    杨教授将他记录的一些曲谱拿去研究,不时会兴奋地和他讨论某个特殊的演奏技法或音阶,称其为“活着的音乐化石”。

     一切似乎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陈亮甚至开始觉得,也许就这样安下心来,跟着杨教授学习、整理曲子,将来能成为一个懂理论的民间艺人,似乎也不错。

     直到那天,杨教授带着他参加了一个小型的学术研讨会,主题是“民间音乐的当代价值”。

    与会的有学院的老师,也有市里文化馆的干部。

    杨教授让陈亮在现场吹奏了一首他整理的《淮河船工号子》。

     陈亮深吸一口气,吹奏起来。

    曲子粗犷、有力,带着船工与风浪搏斗的艰辛和豪迈。

    他吹得投入,仿佛自己也成了那拉纤的汉子。

     演奏完毕,台下响起了礼貌性的掌声。

    一位头发梳得油光水滑的文化馆干部推了推眼镜,点评道:“嗯,这个曲子嘛,很有地方特色,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不过,从艺术性上来说,还是比较原始、粗糙的。

    如果要搬上舞台,恐怕需要经过专业的改编和提炼,比如加上交响乐伴奏,规范一下节奏……” 其他几位学院派的老师也纷纷附和,讨论起如何用西方和声理论来“优化”这些民间曲调,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

     陈亮站在台上,听着那些陌生的术语和居高临下的评判,刚刚演奏时沸腾的热血,一点点冷了下去。

    他忽然明白了,在这些“专家”眼里,他和他吹奏的音乐,终究只是需要被“改良”的原始材料,是博物馆里的“化石”,而不是活生生的、有独立价值的艺术。

     他仿佛又回到了陈家庄的村口,被人评头论足,只不过这次,评判的标准从“能不能挣钱”变成了“够不够高雅”。

     研讨会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