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寻亲逢国难,古城失色

关灯
1937年深秋,寒意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也更刺骨。

    对于地处淮河南岸的古城来说,这份寒意并非仅仅来自季节的更迭,更多的是源于长江下游不断传来的战报。

     彼时,南京尚未沦陷,但淞沪会战的硝烟早已弥漫到这座千年古城的每一个角落,恐慌如同瘟疫般悄然蔓延。

     陈孝斌告别英子一家后,踏上了去县城的路。

    渴了,他就在小路边的池塘里捧一口清凉的水喝;饿了,就啃两口英子妈烙的饼。

     路上,逃难的人有增无减。

     随着逃难人流,他竟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位胖胖的中年妇女,怀抱个男婴,左右胳膊上各挎着一个包袱,蹒跚着脚步疲惫地向前走着。

     她的身后有一个七、八岁的女孩,边走边哭,那女孩极力地伸出右手,想要抓住娘的衣角,可几次都抓空了,显然,逃难的孩子已没力气了,想要靠娘的夜角拉着,让脚步能够跟娘。

     女孩哭着,喊着娘,那声音越来越大,以致于撕心裂肺。

     陈孝斌想,“孩子的爹呢?娘为什么不等等孩子?” 还没等他想完,只听“扑通”一声,那声音仿佛是一块巨石落入水中,随后那女孩哭声也停止了。

     周围的人被吓得愣住了,因为路边就有个小池塘,而那落水之人不是旁人,正是那哭喊的孩子。

     而让她落水的正是她的娘,是她娘用脚把她踹下水的。

    周围的人看得很明白。

     陈孝斌和两个中年男子准备下水救人,不料被她母亲阻止了。

     那中年妇女带着哭腔:“大家都别救,求你们了,现在兵慌马乱,我自己都不知道能活多久,哪还能多养一个孩子。

    ” 她的脸水满是水,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

     她娘都这样说了,大家也只好作罢,继续向北,各自逃难去了。

     陈孝斌的心里难受极了,是啊!这年头,人们个生死难料,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

     太阳渐渐退去了光华,慢慢西沉。

    西边际的彩霞红中透着紫,紫中泛着金黄,染了半边天,逃难的人流都被渡上了五彩的颜色。

     前面就是县城了,往日里,寿县城墙下的石板路总是车水马龙,四乡八镇的农人、商贩挑着担子、推着独轮车,在城门洞里穿梭,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而今,这份有韵律的节奏被一种沉重的喧嚣所取代,喊声、孩子的啼哭声、车马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乱作一团。

    人们的眼神中充满了不安与焦虑。

     起初,只是零星几个从上海、苏州、南京一带侥幸逃出的学生和商人,他们衣衫褴褛,面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