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寻亲逢国难,古城失色
关灯
小
中
大
菜色,向守城的士兵和围观的民众诉说着日军的残暴和战争的惨烈。
很快,逃难的人流便如潮水般涌来,城门附近,挤满了想要进城的难民,他们拖家带口,肩挑背扛,带着简单的行囊,涌向县城,希望这座有着坚固城墙的古城能成为暂时的庇护所。
守城的军警虽尽力维持秩序,但面对这汹涌的人潮,也显得力不从心。
城墙上的士兵,眼神警惕地望着远方,手中的步枪握得更紧了。
每一个从东边逃难而来的难民,带来的消息都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惶恐不安的人心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城门“吱呀——呀——”地缓缓向内开启,沉重的门轴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仿佛一头苍老的巨兽终于松开了紧咬的牙关。
刹那间,门外那片压抑了许久的人潮,如同决堤的洪水,带着一股混杂着尘土、汗臭与绝望的气息,汹涌而入。
起初人流是试探性的涌动,紧接着便是彻底的爆发。
男女老少,拖家带口,汇成一股浑浊的洪流。
他们衣衫褴褛,大多是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裳,许多人的衣服已经撕裂,沾满了泥浆和不明污渍。
枯黄的头发、肮脏的脸颊上,一双双眼睛却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有对未知前路的迷茫,更有对“城内”这两个字所抱有的最后一丝微弱希望。
茶馆酒肆里,往日高谈阔论的食客们,此刻聚集在一起,谈论的不再是生意经或家长里短,而是“东洋鬼子打到哪里了?”“上海守不住了。
”“南京怕是更危险!”之类的话题。
城内的客栈早已人满为患,一些寺庙、会馆甚至废弃的房屋也挤满了难民,空气中弥漫着汗臭、霉味和绝望的气息。
恐慌之下,城内的百姓也开始为未知的将来做准备。
粮行、油坊、米铺前,骤然排起了长队。
人们不再像往常一样按需购买,而是尽可能地抢购、囤积粮食、食用油、盐巴等生活必需品。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兵荒马乱的,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成了街头巷尾流传最广的话语。
随之而来的便是物价的飞涨。
平日里几文钱一斤的糙米,几天之内便翻了几番,即便如此,依旧供不应求。
一些商家趁机囤积居奇,甚至关门歇业,等待更高的价格。
普通百姓看着日益空瘪的钱袋和不断上涨的物价,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偶有因抢购发生的口角甚至斗殴,更添了几分混乱。
信息的闭塞和战争的阴影,使得各种流言蜚语在
很快,逃难的人流便如潮水般涌来,城门附近,挤满了想要进城的难民,他们拖家带口,肩挑背扛,带着简单的行囊,涌向县城,希望这座有着坚固城墙的古城能成为暂时的庇护所。
守城的军警虽尽力维持秩序,但面对这汹涌的人潮,也显得力不从心。
城墙上的士兵,眼神警惕地望着远方,手中的步枪握得更紧了。
每一个从东边逃难而来的难民,带来的消息都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惶恐不安的人心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城门“吱呀——呀——”地缓缓向内开启,沉重的门轴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仿佛一头苍老的巨兽终于松开了紧咬的牙关。
刹那间,门外那片压抑了许久的人潮,如同决堤的洪水,带着一股混杂着尘土、汗臭与绝望的气息,汹涌而入。
起初人流是试探性的涌动,紧接着便是彻底的爆发。
男女老少,拖家带口,汇成一股浑浊的洪流。
他们衣衫褴褛,大多是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裳,许多人的衣服已经撕裂,沾满了泥浆和不明污渍。
枯黄的头发、肮脏的脸颊上,一双双眼睛却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有对未知前路的迷茫,更有对“城内”这两个字所抱有的最后一丝微弱希望。
茶馆酒肆里,往日高谈阔论的食客们,此刻聚集在一起,谈论的不再是生意经或家长里短,而是“东洋鬼子打到哪里了?”“上海守不住了。
”“南京怕是更危险!”之类的话题。
城内的客栈早已人满为患,一些寺庙、会馆甚至废弃的房屋也挤满了难民,空气中弥漫着汗臭、霉味和绝望的气息。
恐慌之下,城内的百姓也开始为未知的将来做准备。
粮行、油坊、米铺前,骤然排起了长队。
人们不再像往常一样按需购买,而是尽可能地抢购、囤积粮食、食用油、盐巴等生活必需品。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兵荒马乱的,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成了街头巷尾流传最广的话语。
随之而来的便是物价的飞涨。
平日里几文钱一斤的糙米,几天之内便翻了几番,即便如此,依旧供不应求。
一些商家趁机囤积居奇,甚至关门歇业,等待更高的价格。
普通百姓看着日益空瘪的钱袋和不断上涨的物价,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偶有因抢购发生的口角甚至斗殴,更添了几分混乱。
信息的闭塞和战争的阴影,使得各种流言蜚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