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改制风云与家庭重担

关灯
第十章:改制风云与家庭重担 寒冬腊月,山阳市被一场大雪覆盖。

    秦墨裹紧棉大衣,踩着厚厚的积雪走向市政府大楼。

    国企改制专班的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他被分配到政策研究组,负责梳理国家政策和各地试点经验。

     专班的办公室设在市经委三楼,由市府副秘书长韩德明亲自挂帅。

    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韩秘书长开门见山:“同志们,这次改制试点是场硬仗。

    省里盯着,全市89家国有中小企业、数万职工的前途命运都握在我们手中。

    政策研究要先行,既要大胆探索,又要守住底线。

    ” 散会后,韩秘书长特意留下秦墨:“小秦,听说你父亲是农机厂的老职工?这次农机厂也在改制名单中。

    你要把握好这个度,既要站在全局高度思考政策,又要理解职工们的切身感受。

    ” 秦墨心中一震。

    父亲下岗的阴影还未散去,现在自己竟要参与制定决定无数个像父亲一样的职工命运的政策。

    这种身份的叠加,让他对这项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政策研究组有六个人,除了秦墨,还有经委的王科长、财政局的李娟、劳动局的小刘,以及两位从企业借调来的骨干。

    第一次小组讨论,气氛就异常激烈。

     “要我说,改制就得快刀斩乱麻!”经委的王科长声音洪亮,“现在这些企业,大部分资不抵债,早该破产清算。

    拖一天,国家就多损失一天。

    ” 劳动局的小刘立即反驳:“破产说得轻巧,职工安置怎么办?全市下岗职工已经超过一万,再增加几千人,社会稳定还要不要了?” 李娟插话:“财政也没钱了。

    上次农机厂职工安置,每人不到一千块,闹出多大风波?这次要是再这样,非出大事不可。

    ” 秦墨默默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记录。

    这些争论在他听来如此熟悉——前世他经历过这个阶段,知道哪些做法会成功,哪些会留下隐患。

     傍晚回到办公室,秦墨开始起草《山阳市国有中小企业改制试点初步思路》。

    他小心翼翼地运用着超前认知,在框架内引入了“职工持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新概念,但表述上严格遵循政策底线。

     写到深夜十一点,秦墨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租住的小屋。

    屋里冷得像冰窖,煤炉早已熄灭。

    他搓着手点燃煤炉,等待屋内回暖时,不禁想起父母——筒子楼里是否也一样寒冷? 周末,秦墨带着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水果和点心回家。

    筒子楼的走廊里比往常更加嘈杂,几个邻居聚在一起议论着什么,见到秦墨都停下话头,眼神复杂。

     母亲张爱珍开门时眼睛红肿,明显刚哭过。

    父亲秦志刚坐在窗边,望着楼下的积雪发呆,面前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

     “怎么了这是?”秦墨放下东西,关切地问。

     张爱珍未语泪先流:“楼上老李家的大小子,昨天在厂里……喝了农药。

    ” 秦墨心中一震。

    老李是父亲厂里的老同事,住在他们家楼上,儿子李强和秦墨同龄,去年刚顶替父亲进厂。

     “为什么?” “为什么?还不是改制闹的!”秦志刚猛地转过身,眼睛通红,“说是要精简人员,第一批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