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火把寨的风
关灯
小
中
大
嘉靖三年,二月。
丽江的冬日,并不似京畿那般酷烈。
这里的风,虽也带着寒意,却总被远处玉龙雪山裹挟而来的清冽气息调和着,吹在脸上,不觉得刀割似的疼,反倒有几分提神醒脑的爽利。
天色是那种澄澈的蓝,像刚被雪水洗过一般,几缕薄云淡得如同仙女遗落的纱巾。
阳光洒下来,照亮了这座嵌在滇西苍翠山水间的古城。
碎石铺就的街道上,车马辚辚,人声渐起。
两旁是栉比鳞次的木石结构屋舍,黛瓦飞檐,带着鲜明汉家规制的气象,可细看那窗棂上的雕花、门楣上悬挂的辟邪兽骨,又透着一股子边地部落的粗犷与神秘。
汉家的商贾、纳西的农夫、藏地的行脚僧、彝家的马帮汉子……各色人等穿梭往来,言语交错,间或响起几声清脆的铜铃响,是马帮的骡马驮着茶叶、盐巴和绸缎,正慢悠悠地走向城外的茶马古道。
丽江同知张远亭的府邸,位于城东地势稍高之处,青砖围墙圈起一方静谧。
虽算不得深宅大院,但在丽江这地界,也是体面人家。
黑漆大门上的铜环擦得锃亮,门口一对石狮子,虽经风雨剥蚀,依旧威严地蹲守着。
院内,几株老梅正当时令,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沁得满园清芬。
巳时刚过,一辆风尘仆仆的马车停在了府门前。
车帘一挑,一个身着青色直裰、外罩宝蓝色缎面棉披风的少年利落地跳下车来。
他拍了拍衣衫上的尘土,抬起头,露出一张尚未完全脱去稚气、却已显露出聪慧与俊朗的脸庞。
正是张府的小公子,去年殿试高中二甲第九名、新科进士出身,如今回乡等待吏部铨选、候补官职的张绥之。
年仅十七岁的张绥之,身量已然长成,挺拔如院中的新竹。
他的眉眼像极了母亲王氏,清秀中带着几分柔和,但挺直的鼻梁和微微上扬的嘴角,又继承了父亲张远亭的刚毅与不羁。
此刻,他站在家门前,深深吸了一口熟悉的、带着梅花冷香和泥土气息的空气,脸上绽开一个混合着归家喜悦与惯有顽皮的笑容。
“可算到了!这一路,骨头都快给颠散架了。
”他自言自语,声音清亮,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活力。
门房的老仆福伯早已迎了出来,一见是他,惊喜得声音都变了调:“哎哟!我的小祖宗!可把您给盼回来了!老爷、夫人和大小姐天天念叨着呢!”说着,便忙不迭地招呼小厮出来搬运行李。
“福伯,您老身子骨还硬朗?”张绥之笑着拱手,顺手从袖笼里摸出个小巧的鼻烟壶塞过去,“京城里淘换的小玩意儿,给您带着玩。
”福伯接过,笑得见牙不见眼,连声道:“使不得,使不得,小公子总是这么惦记着老奴。
快,快请进,夫人和小姐要是知道您到了,不知该多欢喜!” 张绥之不再客套,迈步跨过那尺余高的门槛,脚步轻快地穿过前庭。
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青石板缝隙里冒出几丛耐寒的绿苔。
廊下挂着的鸟笼里,一只画眉正婉转啼鸣。
一切都和半年前他离家赴京时一般无二,却又因这归来的心境,显得格外亲切可爱。
刚绕过影壁,就见正厅的门帘一挑,一位身着藕荷色缎面袄裙、鬓发微松的妇人急步走出,正是张绥之的母亲王氏。
她年过四旬,因保养得宜,看上去不过三十五六,眉眼间依稀可见年轻时的风韵,只是此刻眼中已噙满了泪花。
“绥儿!我的儿!”王氏声音哽咽,上前一把将儿子揽住,上下打量,“瘦了,也黑了!在京里定是吃了不少苦头!” 张绥之任由母亲摩挲着,心头一暖,笑道:“娘,瞧您说的,儿子好着呢。
京城繁华,吃的用的都比家里强,哪里就吃苦了?倒是您,看着清俭了些。
”“胡说,娘好着呢,就是惦记你。
”王氏拭了拭眼角,拉着儿子的手便往厅里走,“快进去,你姐姐听说你今儿个到,一早就在厨房盯着,说要给你做你最爱吃的乳饼和蜜饯。
” 话音未落,一个温婉的声音从厅内传来:“娘,您这嗓门,我在厨房都听见了。
可是绥之回来了?”随着话音,一位身量高挑、穿着月白绫子袄、系着湖蓝色湘裙的少女走了出来。
她便是张绥之的姐姐,年方二十一岁的张雨疏。
张雨疏生得明眸皓齿,气质娴静,虽非倾国倾城之貌,但那份由内而外的书卷气和温柔敦厚,在丽江的闺秀中是出了名的。
只是不知为何,这般品貌,至今仍待字闺中。
“姐姐!”张绥之见到姐姐,眼睛一亮,挣脱母亲的手,几步抢上前去,学着戏文里的样子,故作夸张地拱手一揖,“小弟张绥之,参见姐姐大人!半年不见,姐姐愈发标致了,怕是门槛都要被媒人踏破了吧?”张雨疏被他逗得噗嗤一笑,伸出纤指轻轻点了一下他的额头:“贫嘴!刚回家就没个正形。
看来这京城的水土,只养出了你的刁钻性子,没教会你半分稳重。
” 话虽如此,她眼中满是久别重逢的欣喜,拉着弟弟的手,仔细端详,“长高了,也结实了。
快坐下歇歇,喝口热茶。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家三口进了正厅,分宾主坐下。
丫鬟早已奉上热腾腾的普洱茶,茶汤红浓明亮,香气醇厚。
厅内陈设典雅,多宝格上摆放着些瓷器古玩,墙上挂着几幅山水字画,显出主人家的书香底蕴。
炭盆里的银炭烧得正旺,暖意融融,驱散了冬日的寒气。
王氏拉着儿子问长问短,从旅途劳顿到京城起居,事无巨细。
张绥之一一应答,言语间不时插科打诨,引得母亲和姐姐笑声不断。
“绥之,快跟娘说说,京城到底什么样?皇宫是不是真像戏文里说的,金銮殿上铺的都是金砖?”王氏好奇地问。
张绥之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故作高深地呷了一口,这才慢条斯理地说:“娘,那金銮殿,儿子是没福气进去。
不过嘛,京城之大,之繁华,确是超乎想象。
就说那棋盘街吧,商铺林立,卖的都是天南海北的奇珍异宝,苏杭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辽东的人参、南洋的香料……只有您想不到,没有您买不着。
街上的人摩肩接踵,穿什么衣服的都有,有穿绫罗绸缎的达官贵人,也有穿粗布短打的贩夫走卒,还有金发碧眼的泰西人呢!” “泰西人?”张雨疏也来了兴趣,“可是书上说的那种,来自极西之地、信奉天主番僧的人?”“正是。
”张绥之点点头,比划着,“他们个子高大,鼻子也高,眼窝深陷,头发有金色的,也有红色的,怪有趣的。
我还跟他们学过几句番话呢。
”说着,他便叽里咕噜说了几句,惹得王氏和张雨疏面面相觑,继而掩口轻笑。
“还有那京城的吃食,”张绥之见母亲姐姐爱听,越发来了精神,“什么烤鸭、涮羊肉、驴打滚、艾窝窝……花样繁多。
有一家叫‘六必居’的酱菜园,他家的酱菜,那才叫一绝!改日我让京里的朋友捎些回来,给娘和姐姐尝尝。
” “就你嘴馋。
”张雨疏笑着嗔道,“怕是光顾着满足口腹之欲,把圣贤书都抛在脑后了吧?” “姐姐这可冤枉死我了!”张绥之叫起屈来,随即又换上一副嬉皮笑脸的模样,“不过嘛,京城除了吃食,好玩的地方也多。
重阳节登高,我去爬了西山,红叶满山,壮观得很。
腊月里,护城河上滑冰的,坐冰床的,热闹非凡。
还有那琉璃厂的书市,隆福寺的庙会……哎,只可惜,囊中羞涩,许多好东西只能看,不能买哟。
” 他故意做出一个愁苦的表情。
王氏心疼儿子,忙道:“缺银子了怎么不捎信回家?苦了你了。
”张绥之见母亲当真,连忙摆手:“娘,我跟您说笑呢。
爹爹给的盘缠足够,只是京中开销大,儿子晓得节俭。
” 他顿了顿,眼珠一转,目光落在张雨疏身上,又起了捉弄之心,“其实啊,最让我开眼的,还不是这些。
”“哦?那是什么?”张雨疏好奇地问。
“是京城的姑娘们!”张绥之拖长了声音,促狭地看着姐姐,“到底是天子脚下,气度不凡。
大家闺秀们出门,虽也讲究个‘行不露足,笑不露齿’,但那通身的派头,那衣饰的精致,言谈举止的落落大方……啧啧,跟咱们丽江的姑娘,很是不同。
” 他故意摇头晃脑,啧啧称赞。
张雨疏何等聪慧,岂会听不出弟弟话中的调侃之意,她脸微微一红,佯怒道:“好你个张绥之,去了趟京城,眼界高了,瞧不上家乡的姑娘了?既然如此,何必回来?留在京城,找个气度不凡的大家闺秀做媳妇岂不更好?” “哎哟,姐姐息怒!”张绥之连忙告饶,凑近些,压低声音,装作神秘兮兮地说,“京城的姑娘虽好,可一个个规矩大得很,说话都要拐三个弯,哪有我姐姐这般温柔体贴,知书达理,还会做一手好菜?要我说啊,她们都比不上姐姐一根手指头。
姐姐,你实话跟我说,是不是咱丽江的青年才俊都瞎了眼?还是你眼光太高?怎地到现在还没给我寻个姐夫回来?” 这一下,连王氏都忍不住笑了,指着儿子道:“你这猴儿,越说越不像话了!一回来就编排你姐姐!”张雨疏被他说中心事,又羞又恼,起身作势要打:“看我不撕烂你这张油嘴!”张绥之哈哈一笑,敏捷地跳开,躲到母亲身后:“娘,您看,姐姐被我说中了心事,恼羞成怒了!”厅内顿时笑闹成一团,洋溢着久违的温馨与欢乐。
就连侍立一旁的丫鬟们,也都忍俊不禁。
这半年来,因张绥之远行、张远亭公务繁忙而显得有些冷清的张府,终于重新充满了生气。
说笑间,厨房来报,午膳已备好。
一家人移步花厅用饭。
桌上果然摆满了张绥之爱吃的家乡菜:煎得金黄喷香的丽江粑粑、嫩滑的乳饼、用火腿和菌菇炖的汤、还有腊排骨火锅,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张绥之风卷残云,吃得十分香甜。
王氏和张雨疏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眼中满是慈爱,自己倒没吃几口,只顾着给他夹菜。
饭后,张绥之回到自己阔别已久的书房。
书房收拾得整整齐齐,书架上的书一尘不染,窗明几净,显然姐姐时常派人打扫。
他在书案前坐下,抚摸着熟悉的紫檀木纹理,心中感慨。
京城虽好,终是异乡,只有这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才能让身心彻底放松下来。
他信手抽出一本旧书翻看,是《世说新语》。
看了几页,觉得有些困倦,旅途劳顿袭来,便伏在案上小憩了片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醒来时,已是申时初刻。
冬日天短,天色已有些昏暗。
张绥之觉得精神恢复了不少,在家中待得闷了,便想出去走走。
他跟母亲姐姐说了一声,换上一件半新的湖绉直裰,披了件挡风的斗篷,也不带小厮,独自一人溜达出了府门。
丽江城不大,但街巷纵横,别有韵味。
张绥之信步由缰,穿行在熟悉的街巷中。
半年未归,有些店铺换了招牌,有些人家新修了门脸,但总体格局未变。
他走过四方街,看到纳西老妪仍在街边卖着鸡豆凉粉,闻到空气中弥漫着醋料的酸香;路过木府门前,那巍峨的石牌坊和森严的守卫,昭示着土司木氏在这片土地上的无上权威。
不知不觉,他走到城南一座临河的三层木楼前。
楼檐下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匾额,上书“望江楼”三个行书大字。
这是丽江城里数得着的高档酒楼,临窗可俯瞰清澈的丽江河水,远眺玉龙雪山胜景,文人雅士、富商巨贾多喜在此聚会。
张绥之读书时,也常与同窗好友来此小酌。
此刻闻到楼里飘出的酒菜香气,他便觉肚中馋虫又被勾起,遂抬步走了进去。
虽是正月里,酒楼生意却不错。
底楼大厅坐了七八成客人,猜拳行令,谈笑风生,颇为热闹。
跑堂的伙计眼尖,认得这位张府公子,连忙满脸堆笑地迎上来:“哎哟!张公子!您老可是有些日子没来了!快楼上请,有雅座!”张绥之摆摆手:“不必,就楼下靠窗那桌吧,敞亮。
”他喜欢这市井烟火气,觉得比楼上雅间更有意思。
伙计应了一声,麻利地将他引到窗边一张空桌,擦抹桌面,问道:“公子爷用点什么?咱店新到了些洱海的弓鱼,鲜活得很,要不要来一条?”“嗯,来条弓鱼,清蒸。
再切一盘腊肉,炒个青白苦菜,打一壶漾弓酒。
”张绥之熟稔地点了菜。
“好嘞!您稍坐,酒菜马上就来!”伙计唱了个喏,转身去了。
丽江的冬日,并不似京畿那般酷烈。
这里的风,虽也带着寒意,却总被远处玉龙雪山裹挟而来的清冽气息调和着,吹在脸上,不觉得刀割似的疼,反倒有几分提神醒脑的爽利。
天色是那种澄澈的蓝,像刚被雪水洗过一般,几缕薄云淡得如同仙女遗落的纱巾。
阳光洒下来,照亮了这座嵌在滇西苍翠山水间的古城。
碎石铺就的街道上,车马辚辚,人声渐起。
两旁是栉比鳞次的木石结构屋舍,黛瓦飞檐,带着鲜明汉家规制的气象,可细看那窗棂上的雕花、门楣上悬挂的辟邪兽骨,又透着一股子边地部落的粗犷与神秘。
汉家的商贾、纳西的农夫、藏地的行脚僧、彝家的马帮汉子……各色人等穿梭往来,言语交错,间或响起几声清脆的铜铃响,是马帮的骡马驮着茶叶、盐巴和绸缎,正慢悠悠地走向城外的茶马古道。
丽江同知张远亭的府邸,位于城东地势稍高之处,青砖围墙圈起一方静谧。
虽算不得深宅大院,但在丽江这地界,也是体面人家。
黑漆大门上的铜环擦得锃亮,门口一对石狮子,虽经风雨剥蚀,依旧威严地蹲守着。
院内,几株老梅正当时令,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沁得满园清芬。
巳时刚过,一辆风尘仆仆的马车停在了府门前。
车帘一挑,一个身着青色直裰、外罩宝蓝色缎面棉披风的少年利落地跳下车来。
他拍了拍衣衫上的尘土,抬起头,露出一张尚未完全脱去稚气、却已显露出聪慧与俊朗的脸庞。
正是张府的小公子,去年殿试高中二甲第九名、新科进士出身,如今回乡等待吏部铨选、候补官职的张绥之。
年仅十七岁的张绥之,身量已然长成,挺拔如院中的新竹。
他的眉眼像极了母亲王氏,清秀中带着几分柔和,但挺直的鼻梁和微微上扬的嘴角,又继承了父亲张远亭的刚毅与不羁。
此刻,他站在家门前,深深吸了一口熟悉的、带着梅花冷香和泥土气息的空气,脸上绽开一个混合着归家喜悦与惯有顽皮的笑容。
“可算到了!这一路,骨头都快给颠散架了。
”他自言自语,声音清亮,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活力。
门房的老仆福伯早已迎了出来,一见是他,惊喜得声音都变了调:“哎哟!我的小祖宗!可把您给盼回来了!老爷、夫人和大小姐天天念叨着呢!”说着,便忙不迭地招呼小厮出来搬运行李。
“福伯,您老身子骨还硬朗?”张绥之笑着拱手,顺手从袖笼里摸出个小巧的鼻烟壶塞过去,“京城里淘换的小玩意儿,给您带着玩。
”福伯接过,笑得见牙不见眼,连声道:“使不得,使不得,小公子总是这么惦记着老奴。
快,快请进,夫人和小姐要是知道您到了,不知该多欢喜!” 张绥之不再客套,迈步跨过那尺余高的门槛,脚步轻快地穿过前庭。
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青石板缝隙里冒出几丛耐寒的绿苔。
廊下挂着的鸟笼里,一只画眉正婉转啼鸣。
一切都和半年前他离家赴京时一般无二,却又因这归来的心境,显得格外亲切可爱。
刚绕过影壁,就见正厅的门帘一挑,一位身着藕荷色缎面袄裙、鬓发微松的妇人急步走出,正是张绥之的母亲王氏。
她年过四旬,因保养得宜,看上去不过三十五六,眉眼间依稀可见年轻时的风韵,只是此刻眼中已噙满了泪花。
“绥儿!我的儿!”王氏声音哽咽,上前一把将儿子揽住,上下打量,“瘦了,也黑了!在京里定是吃了不少苦头!” 张绥之任由母亲摩挲着,心头一暖,笑道:“娘,瞧您说的,儿子好着呢。
京城繁华,吃的用的都比家里强,哪里就吃苦了?倒是您,看着清俭了些。
”“胡说,娘好着呢,就是惦记你。
”王氏拭了拭眼角,拉着儿子的手便往厅里走,“快进去,你姐姐听说你今儿个到,一早就在厨房盯着,说要给你做你最爱吃的乳饼和蜜饯。
” 话音未落,一个温婉的声音从厅内传来:“娘,您这嗓门,我在厨房都听见了。
可是绥之回来了?”随着话音,一位身量高挑、穿着月白绫子袄、系着湖蓝色湘裙的少女走了出来。
她便是张绥之的姐姐,年方二十一岁的张雨疏。
张雨疏生得明眸皓齿,气质娴静,虽非倾国倾城之貌,但那份由内而外的书卷气和温柔敦厚,在丽江的闺秀中是出了名的。
只是不知为何,这般品貌,至今仍待字闺中。
“姐姐!”张绥之见到姐姐,眼睛一亮,挣脱母亲的手,几步抢上前去,学着戏文里的样子,故作夸张地拱手一揖,“小弟张绥之,参见姐姐大人!半年不见,姐姐愈发标致了,怕是门槛都要被媒人踏破了吧?”张雨疏被他逗得噗嗤一笑,伸出纤指轻轻点了一下他的额头:“贫嘴!刚回家就没个正形。
看来这京城的水土,只养出了你的刁钻性子,没教会你半分稳重。
” 话虽如此,她眼中满是久别重逢的欣喜,拉着弟弟的手,仔细端详,“长高了,也结实了。
快坐下歇歇,喝口热茶。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家三口进了正厅,分宾主坐下。
丫鬟早已奉上热腾腾的普洱茶,茶汤红浓明亮,香气醇厚。
厅内陈设典雅,多宝格上摆放着些瓷器古玩,墙上挂着几幅山水字画,显出主人家的书香底蕴。
炭盆里的银炭烧得正旺,暖意融融,驱散了冬日的寒气。
王氏拉着儿子问长问短,从旅途劳顿到京城起居,事无巨细。
张绥之一一应答,言语间不时插科打诨,引得母亲和姐姐笑声不断。
“绥之,快跟娘说说,京城到底什么样?皇宫是不是真像戏文里说的,金銮殿上铺的都是金砖?”王氏好奇地问。
张绥之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故作高深地呷了一口,这才慢条斯理地说:“娘,那金銮殿,儿子是没福气进去。
不过嘛,京城之大,之繁华,确是超乎想象。
就说那棋盘街吧,商铺林立,卖的都是天南海北的奇珍异宝,苏杭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辽东的人参、南洋的香料……只有您想不到,没有您买不着。
街上的人摩肩接踵,穿什么衣服的都有,有穿绫罗绸缎的达官贵人,也有穿粗布短打的贩夫走卒,还有金发碧眼的泰西人呢!” “泰西人?”张雨疏也来了兴趣,“可是书上说的那种,来自极西之地、信奉天主番僧的人?”“正是。
”张绥之点点头,比划着,“他们个子高大,鼻子也高,眼窝深陷,头发有金色的,也有红色的,怪有趣的。
我还跟他们学过几句番话呢。
”说着,他便叽里咕噜说了几句,惹得王氏和张雨疏面面相觑,继而掩口轻笑。
“还有那京城的吃食,”张绥之见母亲姐姐爱听,越发来了精神,“什么烤鸭、涮羊肉、驴打滚、艾窝窝……花样繁多。
有一家叫‘六必居’的酱菜园,他家的酱菜,那才叫一绝!改日我让京里的朋友捎些回来,给娘和姐姐尝尝。
” “就你嘴馋。
”张雨疏笑着嗔道,“怕是光顾着满足口腹之欲,把圣贤书都抛在脑后了吧?” “姐姐这可冤枉死我了!”张绥之叫起屈来,随即又换上一副嬉皮笑脸的模样,“不过嘛,京城除了吃食,好玩的地方也多。
重阳节登高,我去爬了西山,红叶满山,壮观得很。
腊月里,护城河上滑冰的,坐冰床的,热闹非凡。
还有那琉璃厂的书市,隆福寺的庙会……哎,只可惜,囊中羞涩,许多好东西只能看,不能买哟。
” 他故意做出一个愁苦的表情。
王氏心疼儿子,忙道:“缺银子了怎么不捎信回家?苦了你了。
”张绥之见母亲当真,连忙摆手:“娘,我跟您说笑呢。
爹爹给的盘缠足够,只是京中开销大,儿子晓得节俭。
” 他顿了顿,眼珠一转,目光落在张雨疏身上,又起了捉弄之心,“其实啊,最让我开眼的,还不是这些。
”“哦?那是什么?”张雨疏好奇地问。
“是京城的姑娘们!”张绥之拖长了声音,促狭地看着姐姐,“到底是天子脚下,气度不凡。
大家闺秀们出门,虽也讲究个‘行不露足,笑不露齿’,但那通身的派头,那衣饰的精致,言谈举止的落落大方……啧啧,跟咱们丽江的姑娘,很是不同。
” 他故意摇头晃脑,啧啧称赞。
张雨疏何等聪慧,岂会听不出弟弟话中的调侃之意,她脸微微一红,佯怒道:“好你个张绥之,去了趟京城,眼界高了,瞧不上家乡的姑娘了?既然如此,何必回来?留在京城,找个气度不凡的大家闺秀做媳妇岂不更好?” “哎哟,姐姐息怒!”张绥之连忙告饶,凑近些,压低声音,装作神秘兮兮地说,“京城的姑娘虽好,可一个个规矩大得很,说话都要拐三个弯,哪有我姐姐这般温柔体贴,知书达理,还会做一手好菜?要我说啊,她们都比不上姐姐一根手指头。
姐姐,你实话跟我说,是不是咱丽江的青年才俊都瞎了眼?还是你眼光太高?怎地到现在还没给我寻个姐夫回来?” 这一下,连王氏都忍不住笑了,指着儿子道:“你这猴儿,越说越不像话了!一回来就编排你姐姐!”张雨疏被他说中心事,又羞又恼,起身作势要打:“看我不撕烂你这张油嘴!”张绥之哈哈一笑,敏捷地跳开,躲到母亲身后:“娘,您看,姐姐被我说中了心事,恼羞成怒了!”厅内顿时笑闹成一团,洋溢着久违的温馨与欢乐。
就连侍立一旁的丫鬟们,也都忍俊不禁。
这半年来,因张绥之远行、张远亭公务繁忙而显得有些冷清的张府,终于重新充满了生气。
说笑间,厨房来报,午膳已备好。
一家人移步花厅用饭。
桌上果然摆满了张绥之爱吃的家乡菜:煎得金黄喷香的丽江粑粑、嫩滑的乳饼、用火腿和菌菇炖的汤、还有腊排骨火锅,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张绥之风卷残云,吃得十分香甜。
王氏和张雨疏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眼中满是慈爱,自己倒没吃几口,只顾着给他夹菜。
饭后,张绥之回到自己阔别已久的书房。
书房收拾得整整齐齐,书架上的书一尘不染,窗明几净,显然姐姐时常派人打扫。
他在书案前坐下,抚摸着熟悉的紫檀木纹理,心中感慨。
京城虽好,终是异乡,只有这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才能让身心彻底放松下来。
他信手抽出一本旧书翻看,是《世说新语》。
看了几页,觉得有些困倦,旅途劳顿袭来,便伏在案上小憩了片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醒来时,已是申时初刻。
冬日天短,天色已有些昏暗。
张绥之觉得精神恢复了不少,在家中待得闷了,便想出去走走。
他跟母亲姐姐说了一声,换上一件半新的湖绉直裰,披了件挡风的斗篷,也不带小厮,独自一人溜达出了府门。
丽江城不大,但街巷纵横,别有韵味。
张绥之信步由缰,穿行在熟悉的街巷中。
半年未归,有些店铺换了招牌,有些人家新修了门脸,但总体格局未变。
他走过四方街,看到纳西老妪仍在街边卖着鸡豆凉粉,闻到空气中弥漫着醋料的酸香;路过木府门前,那巍峨的石牌坊和森严的守卫,昭示着土司木氏在这片土地上的无上权威。
不知不觉,他走到城南一座临河的三层木楼前。
楼檐下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匾额,上书“望江楼”三个行书大字。
这是丽江城里数得着的高档酒楼,临窗可俯瞰清澈的丽江河水,远眺玉龙雪山胜景,文人雅士、富商巨贾多喜在此聚会。
张绥之读书时,也常与同窗好友来此小酌。
此刻闻到楼里飘出的酒菜香气,他便觉肚中馋虫又被勾起,遂抬步走了进去。
虽是正月里,酒楼生意却不错。
底楼大厅坐了七八成客人,猜拳行令,谈笑风生,颇为热闹。
跑堂的伙计眼尖,认得这位张府公子,连忙满脸堆笑地迎上来:“哎哟!张公子!您老可是有些日子没来了!快楼上请,有雅座!”张绥之摆摆手:“不必,就楼下靠窗那桌吧,敞亮。
”他喜欢这市井烟火气,觉得比楼上雅间更有意思。
伙计应了一声,麻利地将他引到窗边一张空桌,擦抹桌面,问道:“公子爷用点什么?咱店新到了些洱海的弓鱼,鲜活得很,要不要来一条?”“嗯,来条弓鱼,清蒸。
再切一盘腊肉,炒个青白苦菜,打一壶漾弓酒。
”张绥之熟稔地点了菜。
“好嘞!您稍坐,酒菜马上就来!”伙计唱了个喏,转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