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荒野客栈
关灯
小
中
大
二月二十六日,天色微明,丽江城笼罩在一片薄薄的晨霭之中。
张家府邸门前,车马齐备,行装已整。
张绥之今日启程赴京,张家上下早早起身,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
张绥之换上了一身便于长途骑行的靛蓝色劲装,外罩一件防风的披风,更显得身姿挺拔,英气勃勃。
花翎和阿依朵也听从了张雨疏的建议,换上了汉家丫鬟常见的藕荷色与淡青色襦裙,头发梳成双丫髻,缀着简单的珠花。
虽少了些部落少女的野性不羁,却更添了几分俏丽活泼,宛如两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一左一右地站在张绥之身后,眼神中既有对远行的兴奋,也有一丝离开故土的茫然。
父亲张远亭和母亲王氏站在门前,反复叮嘱着路上的注意事项,眼中满是不舍与担忧。
母亲王氏更是拉着儿子的手,眼圈泛红,絮叨着要他注意身体,到了京城立刻写信报平安。
最舍不得的,自然是姐姐张雨疏。
她强忍着泪水,脸上挂着勉强的笑容,却把更多的叮嘱放在了花翎和阿依朵身上。
她一手拉一个,语气郑重地交代:“花翎,阿依朵,姐姐就把绥之交给你们了!路上一定要照顾好他,他身子弱,别让他淋雨受凉,吃饭要按时,晚上要督促他早点休息……还有,京城不比丽江,规矩多,人心复杂,你们要机灵点,保护好他,别让人欺负了去!”她说着,声音又有些哽咽。
花翎和阿依朵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认真和保证:“雨疏姐姐放心!我们一定把绥之哥哥照顾得好好的!谁敢欺负他,我们就用箭射他!” 张绥之看着家人,心中亦是酸楚,但他知道男儿志在四方,此刻不能流露出太多软弱。
他深吸一口气,对父母和姐姐深深一揖:“爹,娘,姐姐,你们保重!孩儿(弟弟)定会勤勉任事,不负期望!一有机会,便会写信回来!” “去吧,路上小心!”张远亭挥了挥手,声音低沉。
张绥之不再犹豫,翻身上马。
花翎和阿依朵也利落地跨上各自的坐骑。
马蹄声起,三人一行,在家人依依不舍的目光中,缓缓驶出了丽江古城,踏上了通往京师的漫漫长路。
离开熟悉的家乡,初时的新鲜感过去后,旅途的艰辛便逐渐显现。
但好在有花翎和阿依朵这两个活泼的丫头在身边,行程倒也不至于枯燥乏味。
她们是第一次离开云南这么远,对沿途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见到平原一望无际的稻田,会惊呼“好大的坝子!”;见到奔腾的大江大河,会兴奋地比划着比金沙江还要宽阔;见到风格迥异的城镇集市,更是叽叽喳喳问个不停,看什么都觉得新奇。
她们的纯真与活泼,如同两只欢快的云雀,驱散了张绥之心头离乡的愁绪和前途未卜的阴霾。
张绥之也乐得给她们讲解风土人情,有时还会考较她们认路、辨识方向,旅途倒也充满了乐趣。
两个丫头虽然闹腾,但对张绥之的照顾却是无微不至,宿营时抢着搭帐篷、生火做饭,骑马时一前一后护卫,倒真成了两个尽职尽责的小小“护卫丫鬟”。
时光荏苒,一路晓行夜宿,跋山涉水。
转眼间,已是四月八日,清明时节。
天气转暖,草木葱茏,但清明时节的雨,也说来就来。
这一日,三人骑马行至江西地界,目标是前方的南昌府。
午后天空还是一片晴朗,不料将近傍晚时分,天色骤然阴沉下来,乌云四合,狂风卷着沙土扑面而来。
“绥之哥哥,看样子要下大雨了!”花翎勒住马,抬头望着黑沉沉的天空,担忧地说。
阿依朵也蹙起秀眉:“离南昌府还有十多里地呢,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怎么办?” 张绥之看了看天色,心中也是一沉。
清明时节的暴雨,又急又猛,若被淋个透湿,极易感染风寒。
他正思索着是加快速度赶路,还是找个地方暂避时,豆大的雨点已经噼里啪啦地砸落下来,瞬间连成了雨幕,天地间一片混沌。
“快看!那边有灯光!”眼尖的花翎忽然指着右前方风雨中隐约透出的一点微弱光芒喊道。
三人催马靠近,只见风雨中,一座孤零零的二层木楼伫立在荒草丛生的官道旁,门前挑着一盏昏黄的灯笼,在风中摇曳不定,灯笼上模糊可见“悦来客栈”四个字。
这是一家典型的荒野客栈,看起来有些年头,木墙斑驳,在暴雨中显得格外破败和阴森。
但此刻,也顾不了许多了。
花翎一个箭步跳下马,冲到客栈紧闭的木门前,用力拍打着门板,大声喊道:“喂!有人吗?开门!我们要住店!” 阿依朵也赶紧下马,扶着张绥之走到屋檐下暂避越来越大的雨水。
过了好一会儿,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露出一张女人的脸。
这女人约莫二十七八岁年纪,面色有些苍白,容貌倒是端正,但一双眼睛却冷冰冰的,不带丝毫热情,她扫了一眼门外淋得狼狈的三人,尤其是看到花翎和阿依朵两个丫鬟打扮的少女时,眼神更是淡漠,冷冷地道:“没房了,客满,去别处吧。
”说着就要关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花翎一听就急了,一把抵住门,柳眉倒竖:“你这女人怎么这样?没看见外面下这么大的雨吗?我家公子金贵,淋病了你可担待得起!你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她学着戏文里恶仆的腔调,试图唬住对方。
那女人闻言,非但没有害怕,嘴角反而勾起一丝讥诮的冷笑,目光越过花翎,落在门口身形挺拔、虽略显狼狈却难掩俊朗气度的张绥之身上,停顿了一下,才又冷冷开口:“管你是谁,没房就是没房。
”她顿了顿,似乎犹豫了一下,目光在张绥之脸上又停留片刻,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丝,却带着一种令人不舒服的诡异感,“……只剩一间堆放杂物的偏房,又小又破,你们要是不嫌弃,可以挤一挤。
不过……”她压低了声音,带着一丝莫名的意味,“我提醒你们,这店里……不太平,晚上最好警醒点。
” “不太平?什么意思?”阿依朵警觉地问。
老板娘扯了扯嘴角,露出一抹古怪的笑容:“没什么,就是……闹鬼。
住不住,随你们。
”说完,她让开了门缝。
闹鬼?花翎和阿依朵对视一眼,她们从小在山寨长大,听过不少山精鬼怪的故事,倒不怎么怕,反而有些好奇。
但张绥之是读书人,向来子不语怪力乱神,此刻闻言,眉头微蹙。
他上前一步,拦住还要争辩的花翎,对那老板娘拱手行了一礼,态度谦和:“老板娘,打扰了。
雨势太大,实在无法赶路。
既然还有一间房,烦请行个方便,我们住一晚,房钱照付。
” 那老板娘见张绥之举止有礼,谈吐文雅,脸色又缓和了些,点了点头:“进来吧。
马牵到后面棚子里。
”她侧身让三人进了客栈。
客栈大堂里点着一盏油灯,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霉变和廉价酒菜混合的古怪气味。
桌椅陈旧,地面也不甚干净,果然是一副破败景象。
除了他们,似乎并无其他客人,安静得有些诡异。
老板娘不再多言,指了指大堂侧面一扇窄小的木门:“那就是偏房,自己收拾一下。
晚饭只有些冷馒头和咸菜,要吃的话,额外付钱。
”说完,她便转身走向柜台后,不再理会他们。
张绥之道了谢,带着花翎和阿依朵推开那扇偏房的门。
里面果然堆了些杂物,布满灰尘,只有一张简陋的木板床和一张破桌子。
但总比淋雨强。
三人动手简单收拾了一下,勉强可以歇脚。
窗外,暴雨如注,狂风呼啸,吹得客栈门窗咯咯作响。
在这荒郊野外的风雨之夜,住进这样一家透着古怪的客栈,听着老板娘那句“闹鬼”的警告,三人的心中,都不由自主地蒙上了一层隐隐的不安。
这一夜,注定不会平静。
花翎和阿依朵动作麻利地将三匹马牵到客栈后院的简易马棚拴好,又仔细检查了鞍鞯和行囊,这才拍打着身上的雨水,一左一右地拉着张绥之,重新走进了客栈大堂。
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酒气、汗味、劣质烟草味以及食物香气的热浪扑面而来,与门外凄风冷雨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堂内的景象,也出乎张绥之的预料。
方才在门口只觉得冷清,此刻才看清,这看似破败的荒野客栈,内里竟颇为“热闹”。
大堂中央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一张八仙桌,围坐着六个军汉。
这些人显然已在此盘桓多时,桌上杯盘狼藉,堆满了啃剩的骨头和空酒坛。
他们个个膀大腰圆,面色赤红,敞着胸襟,吆五喝六地划着拳,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喧哗声几乎要掀翻屋顶。
为首一人,约莫四十上下年纪,满脸横肉,一道狰狞的刀疤从眉骨斜划至脸颊,更添几分凶悍。
他穿着一身皱巴巴的鸳鸯战袄,虽未披甲,但腰间悬挂的腰牌却清晰可见,上面刻着“都指挥使司·赵德崇”的字样。
官阶不低,但此人举止粗野,眼神流里流气,不时用猥琐的目光扫视着大堂内其他客人,一看便知是兵痞中的兵痞,绝非善类。
店里的那个瘦小伙计,正满头大汗地围着这张桌子转,生怕伺候不周。
靠窗的一张小方桌旁,独坐一人。
此人一身青布劲装,洗得发白,身形瘦削却挺拔如松。
他背对大门,面前只放着一壶酒,一只杯,自斟自饮,悄无声息。
虽未见他正脸,但那股子遗世独立、生人勿近的冷冽气息,却与周遭的喧嚣格格不入,仿佛自成一方天地。
桌上,靠着他手边,放着一柄用灰布包裹的长条状物事,形状狭长,应是兵器。
另一侧墙角,则坐着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儒生袍的年轻书生,面前摆着一碟花生米,一壶淡酒,正就着昏暗的灯光,摇头晃脑地低声诵读着一本破旧的书籍,对周围的嘈杂充耳不闻,显得十分落魄。
最引人注目的,是靠近柜台的一张桌子旁,坐着两位出家人。
一位是年约五旬的道姑,面容清癯,眼神澄澈,透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平静。
她梳着规整的道髻,插
张家府邸门前,车马齐备,行装已整。
张绥之今日启程赴京,张家上下早早起身,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
张绥之换上了一身便于长途骑行的靛蓝色劲装,外罩一件防风的披风,更显得身姿挺拔,英气勃勃。
花翎和阿依朵也听从了张雨疏的建议,换上了汉家丫鬟常见的藕荷色与淡青色襦裙,头发梳成双丫髻,缀着简单的珠花。
虽少了些部落少女的野性不羁,却更添了几分俏丽活泼,宛如两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一左一右地站在张绥之身后,眼神中既有对远行的兴奋,也有一丝离开故土的茫然。
父亲张远亭和母亲王氏站在门前,反复叮嘱着路上的注意事项,眼中满是不舍与担忧。
母亲王氏更是拉着儿子的手,眼圈泛红,絮叨着要他注意身体,到了京城立刻写信报平安。
最舍不得的,自然是姐姐张雨疏。
她强忍着泪水,脸上挂着勉强的笑容,却把更多的叮嘱放在了花翎和阿依朵身上。
她一手拉一个,语气郑重地交代:“花翎,阿依朵,姐姐就把绥之交给你们了!路上一定要照顾好他,他身子弱,别让他淋雨受凉,吃饭要按时,晚上要督促他早点休息……还有,京城不比丽江,规矩多,人心复杂,你们要机灵点,保护好他,别让人欺负了去!”她说着,声音又有些哽咽。
花翎和阿依朵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认真和保证:“雨疏姐姐放心!我们一定把绥之哥哥照顾得好好的!谁敢欺负他,我们就用箭射他!” 张绥之看着家人,心中亦是酸楚,但他知道男儿志在四方,此刻不能流露出太多软弱。
他深吸一口气,对父母和姐姐深深一揖:“爹,娘,姐姐,你们保重!孩儿(弟弟)定会勤勉任事,不负期望!一有机会,便会写信回来!” “去吧,路上小心!”张远亭挥了挥手,声音低沉。
张绥之不再犹豫,翻身上马。
花翎和阿依朵也利落地跨上各自的坐骑。
马蹄声起,三人一行,在家人依依不舍的目光中,缓缓驶出了丽江古城,踏上了通往京师的漫漫长路。
离开熟悉的家乡,初时的新鲜感过去后,旅途的艰辛便逐渐显现。
但好在有花翎和阿依朵这两个活泼的丫头在身边,行程倒也不至于枯燥乏味。
她们是第一次离开云南这么远,对沿途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见到平原一望无际的稻田,会惊呼“好大的坝子!”;见到奔腾的大江大河,会兴奋地比划着比金沙江还要宽阔;见到风格迥异的城镇集市,更是叽叽喳喳问个不停,看什么都觉得新奇。
她们的纯真与活泼,如同两只欢快的云雀,驱散了张绥之心头离乡的愁绪和前途未卜的阴霾。
张绥之也乐得给她们讲解风土人情,有时还会考较她们认路、辨识方向,旅途倒也充满了乐趣。
两个丫头虽然闹腾,但对张绥之的照顾却是无微不至,宿营时抢着搭帐篷、生火做饭,骑马时一前一后护卫,倒真成了两个尽职尽责的小小“护卫丫鬟”。
时光荏苒,一路晓行夜宿,跋山涉水。
转眼间,已是四月八日,清明时节。
天气转暖,草木葱茏,但清明时节的雨,也说来就来。
这一日,三人骑马行至江西地界,目标是前方的南昌府。
午后天空还是一片晴朗,不料将近傍晚时分,天色骤然阴沉下来,乌云四合,狂风卷着沙土扑面而来。
“绥之哥哥,看样子要下大雨了!”花翎勒住马,抬头望着黑沉沉的天空,担忧地说。
阿依朵也蹙起秀眉:“离南昌府还有十多里地呢,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怎么办?” 张绥之看了看天色,心中也是一沉。
清明时节的暴雨,又急又猛,若被淋个透湿,极易感染风寒。
他正思索着是加快速度赶路,还是找个地方暂避时,豆大的雨点已经噼里啪啦地砸落下来,瞬间连成了雨幕,天地间一片混沌。
“快看!那边有灯光!”眼尖的花翎忽然指着右前方风雨中隐约透出的一点微弱光芒喊道。
三人催马靠近,只见风雨中,一座孤零零的二层木楼伫立在荒草丛生的官道旁,门前挑着一盏昏黄的灯笼,在风中摇曳不定,灯笼上模糊可见“悦来客栈”四个字。
这是一家典型的荒野客栈,看起来有些年头,木墙斑驳,在暴雨中显得格外破败和阴森。
但此刻,也顾不了许多了。
花翎一个箭步跳下马,冲到客栈紧闭的木门前,用力拍打着门板,大声喊道:“喂!有人吗?开门!我们要住店!” 阿依朵也赶紧下马,扶着张绥之走到屋檐下暂避越来越大的雨水。
过了好一会儿,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露出一张女人的脸。
这女人约莫二十七八岁年纪,面色有些苍白,容貌倒是端正,但一双眼睛却冷冰冰的,不带丝毫热情,她扫了一眼门外淋得狼狈的三人,尤其是看到花翎和阿依朵两个丫鬟打扮的少女时,眼神更是淡漠,冷冷地道:“没房了,客满,去别处吧。
”说着就要关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花翎一听就急了,一把抵住门,柳眉倒竖:“你这女人怎么这样?没看见外面下这么大的雨吗?我家公子金贵,淋病了你可担待得起!你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她学着戏文里恶仆的腔调,试图唬住对方。
那女人闻言,非但没有害怕,嘴角反而勾起一丝讥诮的冷笑,目光越过花翎,落在门口身形挺拔、虽略显狼狈却难掩俊朗气度的张绥之身上,停顿了一下,才又冷冷开口:“管你是谁,没房就是没房。
”她顿了顿,似乎犹豫了一下,目光在张绥之脸上又停留片刻,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丝,却带着一种令人不舒服的诡异感,“……只剩一间堆放杂物的偏房,又小又破,你们要是不嫌弃,可以挤一挤。
不过……”她压低了声音,带着一丝莫名的意味,“我提醒你们,这店里……不太平,晚上最好警醒点。
” “不太平?什么意思?”阿依朵警觉地问。
老板娘扯了扯嘴角,露出一抹古怪的笑容:“没什么,就是……闹鬼。
住不住,随你们。
”说完,她让开了门缝。
闹鬼?花翎和阿依朵对视一眼,她们从小在山寨长大,听过不少山精鬼怪的故事,倒不怎么怕,反而有些好奇。
但张绥之是读书人,向来子不语怪力乱神,此刻闻言,眉头微蹙。
他上前一步,拦住还要争辩的花翎,对那老板娘拱手行了一礼,态度谦和:“老板娘,打扰了。
雨势太大,实在无法赶路。
既然还有一间房,烦请行个方便,我们住一晚,房钱照付。
” 那老板娘见张绥之举止有礼,谈吐文雅,脸色又缓和了些,点了点头:“进来吧。
马牵到后面棚子里。
”她侧身让三人进了客栈。
客栈大堂里点着一盏油灯,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霉变和廉价酒菜混合的古怪气味。
桌椅陈旧,地面也不甚干净,果然是一副破败景象。
除了他们,似乎并无其他客人,安静得有些诡异。
老板娘不再多言,指了指大堂侧面一扇窄小的木门:“那就是偏房,自己收拾一下。
晚饭只有些冷馒头和咸菜,要吃的话,额外付钱。
”说完,她便转身走向柜台后,不再理会他们。
张绥之道了谢,带着花翎和阿依朵推开那扇偏房的门。
里面果然堆了些杂物,布满灰尘,只有一张简陋的木板床和一张破桌子。
但总比淋雨强。
三人动手简单收拾了一下,勉强可以歇脚。
窗外,暴雨如注,狂风呼啸,吹得客栈门窗咯咯作响。
在这荒郊野外的风雨之夜,住进这样一家透着古怪的客栈,听着老板娘那句“闹鬼”的警告,三人的心中,都不由自主地蒙上了一层隐隐的不安。
这一夜,注定不会平静。
花翎和阿依朵动作麻利地将三匹马牵到客栈后院的简易马棚拴好,又仔细检查了鞍鞯和行囊,这才拍打着身上的雨水,一左一右地拉着张绥之,重新走进了客栈大堂。
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酒气、汗味、劣质烟草味以及食物香气的热浪扑面而来,与门外凄风冷雨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堂内的景象,也出乎张绥之的预料。
方才在门口只觉得冷清,此刻才看清,这看似破败的荒野客栈,内里竟颇为“热闹”。
大堂中央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一张八仙桌,围坐着六个军汉。
这些人显然已在此盘桓多时,桌上杯盘狼藉,堆满了啃剩的骨头和空酒坛。
他们个个膀大腰圆,面色赤红,敞着胸襟,吆五喝六地划着拳,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喧哗声几乎要掀翻屋顶。
为首一人,约莫四十上下年纪,满脸横肉,一道狰狞的刀疤从眉骨斜划至脸颊,更添几分凶悍。
他穿着一身皱巴巴的鸳鸯战袄,虽未披甲,但腰间悬挂的腰牌却清晰可见,上面刻着“都指挥使司·赵德崇”的字样。
官阶不低,但此人举止粗野,眼神流里流气,不时用猥琐的目光扫视着大堂内其他客人,一看便知是兵痞中的兵痞,绝非善类。
店里的那个瘦小伙计,正满头大汗地围着这张桌子转,生怕伺候不周。
靠窗的一张小方桌旁,独坐一人。
此人一身青布劲装,洗得发白,身形瘦削却挺拔如松。
他背对大门,面前只放着一壶酒,一只杯,自斟自饮,悄无声息。
虽未见他正脸,但那股子遗世独立、生人勿近的冷冽气息,却与周遭的喧嚣格格不入,仿佛自成一方天地。
桌上,靠着他手边,放着一柄用灰布包裹的长条状物事,形状狭长,应是兵器。
另一侧墙角,则坐着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儒生袍的年轻书生,面前摆着一碟花生米,一壶淡酒,正就着昏暗的灯光,摇头晃脑地低声诵读着一本破旧的书籍,对周围的嘈杂充耳不闻,显得十分落魄。
最引人注目的,是靠近柜台的一张桌子旁,坐着两位出家人。
一位是年约五旬的道姑,面容清癯,眼神澄澈,透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平静。
她梳着规整的道髻,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