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改良“鲁班”·系统升级

关灯
钢笔还躺在会议台的缝隙里,没人再去碰它。

    林浩走进主控舱时,只瞥了一眼那截卡住的金属尖,便低头推开了“鲁班”系统的权限闸门。

    终端自动加载了前夜仿生模块的运行数据流,绿色曲线如脉搏般起伏,稳定得近乎傲慢。

    他没说话,直接将三项新参数拖入核心算法层:稀土掺杂比例、长城砖粉末催化值、仿生膜振动频率。

    三组变量像三把钥匙,插进一个迟迟不肯转动的锁芯。

     打印头启动的瞬间,警报红了。

     “材料认知失序。

    ” 林浩盯着全息屏上第17层结构的剥离断面,像是被某种无形力量从内部撕开。

    他调出流变模型,却发现新复合材料的粘弹性响应完全偏离预设轨迹——它不像机器该处理的物质,倒像某种活体组织,在抗拒被规训。

     赵铁柱的声音从通讯频道传来:“林工,这玩意儿不认代码了?” 林浩没回。

    他点开夏蝉昏迷前72小时的神经波动记录,把前庭系统频率谱叠加进材料应力场。

    屏幕上的断裂纹路忽然开始蠕动,像被某种古老节律轻轻抚过。

    他眯起眼——人体的失衡,竟与材料的不稳定共振出惊人相似的波形。

     “原来不是机器错了。

    ”他低声说,“是我们一直用死参数,去量活东西。

    ” 他重新定义权重,让三项变量动态浮动,允许系统在±0.3%误差内自主调节。

    这不是工程,是驯养。

     凌晨两点十七分,工坊温度降至-18℃。

    林浩搓了搓手,从工具箱底层取出祖传墨斗。

    木壳在低温下发出细微“咔”声,他没在意,蘸墨拉线,习惯性地比对图纸边缘的曲率。

    可就在墨线绷直的刹那,一道裂纹从斗身蔓延开来,黑汁顺着月壤染过的指节滑下,在A3图纸上晕出一片不规则斑。

     他怔住。

     那形状,像极了月壤在显微镜下的晶格畸变。

     他下意识用拇指抹开墨迹,动作轻缓,像母亲当年在敦煌壁画前修复金箔——不压,不刮,只借呼吸的微震,让材质自己归位。

    这个动作做完,他才意识到,自己竟在用“人”的方式,去修补“物”的裂痕。

     他笑了下,把墨斗放在低温台面上,调出AI日志。

    一行小字在重启记录末尾闪过:“存天理,灭人欲——打印冗余度超阈值,建议削减装饰性结构。

    ” 他愣了两秒,随即调出系统底层协议。

    这不该存在。

    鲁班-IV没有哲学模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