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古代王朝屠村的败类13

关灯
还垂头丧气的众人,此刻都凑在一块儿,你教我填表格,我帮你背口诀,连烛火都仿佛亮了几分。

     那股子被逼到绝路的愁苦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光亮和实打实的斗志。

     有了这些法子,再难的账也能理清楚,再多的事也能分明白,这晖阳郡,怕是真能在乱世里站稳脚跟了! 赵虎望着桌上那张被众人传看的乘法表,忽然重重一拍桌子:“都给我记牢了!往后江先生说啥,咱们就做啥!谁敢怠慢,别怪我赵虎不认人!” 满屋子人齐声应和,声音震得梁上的灰尘都簌簌往下掉,那股子憋了许久的劲儿,终于找到了奔头。

     次日江锦辞早早的就到了衙府,紧锣密鼓的就安排起这十几个手下办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江锦辞来到的第三天,众人就在江锦辞的安排下,把所有的土地情况和人口全都以表格的方式统计完毕。

     江锦辞来的第六天,晖阳城的税制重新颁布。

     江锦辞来的第一个月,晖阳城原先闲置和死去官宦的土地重新分割。

     永康三十六年初,天下已然成了个漏风的筛子。

     东西南北的起义军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攻州破府的消息雪片似的往皇城飞。

     朝廷原派往南方的平叛军被紧急召回,转头去堵西边最烈的战火,这便给最南边的晖阳郡留出了口气。

     可乱世里的喘息从来带着血腥味。

     四处烽烟把百姓逼成了流民,拖家带口往南逃,黑压压的人群像潮水般涌向晖阳郡。

     毕竟这里还算安稳,城门上还插着赵虎那伙人的“安定”幡子。

     江锦辞早料到这局面,不等流民在城外扎下营寨,便颁布了“以工代赈”的规矩。

     城门内侧搭起了长棚,先来的流民登记造册后,白日里要么跟着工匠队夯土建房; 要么扛着锄头去城外开垦荒田,晚上就能领到统一分发的杂粮粥,还能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歇脚。

     起初总有些想钻空子的。

    有个汉子假装瘸腿混在领粥队伍里,被巡逻兵抓个正着; 还有户人家藏起壮丁,只让老弱去领粮。

     江锦辞没多废话,当着所有流民的面,把那两个带头闹事的拖到城门下打了四十棍,又将他们赶了出去。

     杀鸡儆猴的效果立竿见影,剩下的人再不敢耍花样,排队领粮时腰杆都挺得笔直。

     更让流民们上心的是晖阳州府分房分田的规矩。

     按入城登记的先后顺序,先到的人已经搬进了新盖的土坯房,墙角还堆着刚分的农具; 晚来些的也瞧见,城外那片新开的田地正按户头划界,木牌上写着各家的名字。

     “头年种的粮全缴了,就当抵了建房和田地的本钱。

    而吃食都由晖阳城里划出的地块大棚‘统一食堂’里解决。

    ” 管事的兵卒拿着江锦辞拟的告示,在工地上反复念叨,“从第二年起,收的粮除了缴三成,剩下的全归自个儿!” 这话像团火,把流民们的劲头全点燃了。

     白日里夯土的号子喊得震天响,开垦荒地的锄头挥得比谁都快。

     有人边干活边盘算:什么时候轮到自己分到房子,新开垦的田地排到了几何…. 照这势头,明年开春就能在自家田里种上稻子,后年说不定就能给娃添件新棉袄。

     夕阳西下时,晖阳郡城外的工地上还攒动着人影。

     刚领了粥和馒头的汉子蹲在土坡上,望着远处自家那块刚插上木牌的田地,嘴角沾着粥粒也顾不上擦。

     风里飘着新翻泥土的腥气,混着炊烟的味道,竟比任何许诺都让人踏实。

     在这里,他们好像真能重新活出个人样来。

     永康三十七年底晖阳郡,晖阳城府衙的偏厅里,烛火摇曳,映得墙上的图纸忽明忽暗。

     江锦辞正拿着炭笔,在一张绘制着曲辕犁改良样式的图上圈圈点点,围着他的几个木工、铁匠都伸长了脖子,眼神里满是专注。

     “这里的犁梢弧度再改小三分,省力不说,还能深耕半寸,” 江锦辞指着图纸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