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古代王朝屠村的败类14

关灯
; 市集上的绸缎铺、茶叶行多了近百户,南来北往的行商在城里买地建房,单是商税就比去年翻了一倍; 兵甲坊新出的长刀闪着寒光,亲兵与百夫长穿上了铁甲,再不是当年那批穿麻布当战袍的糙汉子。

     “该往西走了。

    ”江锦辞指着地图上晖阳郡隔壁的廉江郡的位置,墨笔在纸面轻轻一点。

     赵虎正系着铠甲,闻言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哈哈哈哈,我等子良这句话已经等了一年了!” 如今晖阳军粮草丰足,兵甲齐整,正是扩充地盘的时候。

     早日收编南岳州各郡,才能在这天下棋局里落得更稳。

     送别时,江锦辞送到城门下。

    赵虎翻身上马,黑马喷着响鼻,他回头大笑:“家里有子良在,我放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江锦辞扬声道:“祝统领马到成功!” 大军开拔后,江锦辞坐镇晖阳,开始整饬军备。

     骑兵营每日在城外演练奔射,马蹄扬起的烟尘遮天蔽日; 步兵队列着盾阵操练劈砍,木盾相撞的闷响震得地面发颤; 弓弩兵则在靶场练习齐射,箭矢穿透靶心的破空声此起彼伏。

     演武场上,“锋矢阵”“偃月阵”的旗号交替升起,连风里都浸着铁血气。

     忙到暮色四合,他唤来络腮胡赵康:“带五百精骑,悄悄去趟皇城根下的百家寨,把我爹娘和砚舟接来,顺便看看陈先生是否还在百家寨,若是在的话一同接来。

    ” 赵康如今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会拦路盘查的守城卒。

     在江锦辞调教下,他不仅枪术精绝,更懂安营扎寨的门道,前些日子攻城时,还率亲兵率先攀上城墙,已是能独当一面的将军。

     他抱拳躬身:“末将定护好江家亲眷,绝不有误!” 望着乔装后的骑兵队的身影没入暮色,江锦辞独自立在城楼之上,望着晖阳郡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

     从永熙三十三年离开百家寨算起,到如今永熙四十年,整整七年光阴,他终于把当初那支连账册都理不清的草台班子,打磨成了如今进可挥师攻城、退能凭险固守的劲旅。

     自赵虎打下晖阳郡以南直至海口的地盘后,凭借着自己‘发明’的那些新农具和新种水稻。

     粮仓里的谷物堆得能撑过四个丰年,兵甲坊锻出的刀枪闪着慑人的寒光,各地流民还在源源不断地涌来,军队规模比初时扩张了十倍不止。

     便是朝廷此刻再派大军压境,他也有底气与之掰一掰手腕。

     心里有了这份笃定,才敢让赵康去接家人。

     这些年,江锦辞在晖阳郡的一番作为,早已像长了翅膀般传遍整个永熙国。

     他大兴农业,新培育的水稻亩产较寻常品种翻了近一倍,改良的新农具让耕种效率陡增,百姓们感念这份福祉,私下里都称他是“神农转世”。

     只是这“神农转世”的本事,江锦辞看得极紧。

     新农具的图纸从不外流,打造技艺只传信得过的工匠; 新稻种更是管控森严——并非他吝啬,而是这新种有个奇特之处。

     当年收获的谷子若留种再种,长出的稻穗便会恢复普通水稻的模样,再也结不出那沉甸甸的饱满颗粒(水稻是这样哦,留种没用得买种子种)。

     是以每年春耕前,农户们都需凭户籍到指定地点领取定额新种,由兵卒亲手登记发放,半点容不得私藏。

     这般严防死守,本是为了保住晖阳郡的根基,却没料到反倒勾起了外界的好奇。

    来 往行商在酒肆茶馆里添油加醋地描述:“那江先生的稻子,穗子比胳膊还粗,一亩地能收三石粮!” “听说他的犁不用牛拉都能跑,水车转起来比龙王爷降雨还灵!” 流言越传越玄,晖阳郡以外的人多半将信将疑。

     可朝廷的通缉令却白纸黑字写得明白,将江锦辞列为通缉榜前五的反贼,画像贴遍各州府城门,罪名是“妖言惑众,聚众谋逆”。

     这通缉令反倒替他的传说添了把火,不少人私下嘀咕:“若不是真有通天本事,朝廷怎会如此忌惮?说不定真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