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朝堂为民请命

关灯
半步,青布官袍在晨光里绷紧。

    他听见王翰林在身后轻轻拽他的袍角,却还是朗声道:“陛下,臣翰林院修撰高铭远,愿为老妇作证。

    ” 满朝寂静,连檐角的铜铃都似停了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有惊讶,有嘲讽,还有刘阁老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

     “哦?高爱卿有何证据?”天子的声音带着几分探究。

     高铭远从袖中取出那份冤状,双手捧着往上递:“老妇之子被李尚书家仆掳走抵债,臣亲见其子血衣,且黄河决堤后,李尚书拒不减租,违逆《大明律》灾年减租之条。

    ”他顿了顿,又掏出黄河治理策,“臣另有黄河治理十策,其中查贪墨一款,正涉及河工款项克扣之事。

    ” 李尚书脸色铁青,指着他骂道:“你一个新科翰林,竟敢勾结刁民污蔑朝廷命官!定是受人指使!” “臣所言句句属实,愿以项上乌纱担保。

    ”高铭远挺直脊背,青布官袍的褶皱里还沾着昨日的泥点,“若有半句虚言,甘受廷杖之刑。

    ” 刘阁老捻着胡须,慢悠悠地开口:“高修撰初入官场,怕是不知民间刁猾。

    老妇之言未必可信,治理黄河更是大事,岂是黄毛小子几笔策论能定的?依老臣看,此事交由刑部核查便可,不必惊动圣驾。

    ” 高铭远知道,这是要将此事压下去。

    刑部尚书是刘阁老的门生,交到那里,只会石沉大海。

    他正欲再言,却见周御史往前一步:“陛下,臣愿与高修撰共证此事。

    臣手中亦有河工贪墨的证据,皆是流民泣血所书。

    ” 天子沉吟片刻,道:“既如此,着周御史与高修撰同查此案,三日内呈奏结果。

    李尚书暂解户部职务,听候查验。

    ” 李尚书瘫软在地,被侍卫扶起来时,怨毒的目光直直射向高铭远。

    刘阁老脸上依旧挂着笑,只是眼底的寒意让高铭远背脊发凉。

     退朝时,王翰林追上他,声音压得极低:“你这是何苦?李尚书倒了,刘阁老能放过你?” 高铭远望着远处散去的官员,他们的官袍在晨光里拖着长长的影子,像极了盘在宫墙上的蛇。

    “王大人,”他忽然笑了笑,青布官袍被风掀起一角,“你说过官场要懂圆融,可我总觉得,有些时候,得让骨头硬一点。

    ” 回到翰林院时,书案上的卷宗被人翻动过,最上面那本黄河治理的卷宗不见了。

    高铭远并不意外,他从砚台底下取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