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槐下清风
关灯
小
中
大
了兰考刚筑好的堤坝,带着生猛的生命力。
“对了,”周御史忽然想起一事,“沈清和从常州寄来封信,说江南的茶苗长势好,百姓们打算秋后扩种,还说……”他从袖中取出信,“他在茶田旁发现了些旧石碑,像是前朝河工留下的,上面刻着治水的法子,想让你得空时去看看。
” 高铭远展开信纸,沈清和的字迹清隽,笔画间却带着股洒脱,不像京城文人那般拘谨。
信里说,茶田的泥土是黄河水冲积而成的,虽不如江南的沃土细腻,却格外养茶,就像兰考的百姓,经了洪水的劫,反倒更懂得珍惜土地。
“看来,江南是要去一趟了,”高铭远将信折好,放进怀里,“不止为了石碑,也得去看看那些靠着双手挣生活的百姓。
”他想起周石头说的,要给河工做最好的工具,想起王翰林在砚台上嵌的铜丝,忽然觉得,这世间最结实的,从来不是金银,而是人心。
夜渐深,周御史告辞后,都察院里只剩下烛火噼啪的轻响。
高铭远拿起那方砚台,蘸了些墨,在纸上画起黄河的流向。
笔尖划过之处,竟与木刻上的堤坝隐隐相合。
他忽然想,或许沈清和画里的青雀,周石头刻的堤坝,王翰林补的砚台,都在说同一件事——这世间的风雨再急,只要手握着泥土,心里装着苍生,就总有筑巢安身的地方。
案头的青雀木雕忽然动了动,原是那只衔来槐花的青雀又落了回来,正用尖喙啄着木刻上的柳树叶。
高铭远停下笔,看着青雀小小的身影,忽然觉得,这京华的月光,竟比太和殿的琉璃瓦更暖些。
窗外的槐花又落了几片,飘进窗来,落在那罐黄河泥水旁。
泥水早已澄清,罐底的沙砾“民安”二字,在月光下看得愈发清晰。
高铭远提起笔,在纸上写下:“江南有茶,黄河有堤,苍生有盼,风雨何惧。
” 墨迹干时,天已微亮。
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混着胡同里卖早点的吆喝,像一首朴素的歌。
高铭远将卷宗收好,拿起那只青雀木雕,指尖拂过青雀嘴里的麦秆,忽然笑了—— 该往江南去了。
那里有新抽的茶苗,有前朝的石碑,更有等着被世道温柔以待的苍生。
就像这青雀,飞过京华的风雨,终要落在滋养希望的枝头。
喜欢高铭远传奇请大家收藏:()高铭远传奇
“对了,”周御史忽然想起一事,“沈清和从常州寄来封信,说江南的茶苗长势好,百姓们打算秋后扩种,还说……”他从袖中取出信,“他在茶田旁发现了些旧石碑,像是前朝河工留下的,上面刻着治水的法子,想让你得空时去看看。
” 高铭远展开信纸,沈清和的字迹清隽,笔画间却带着股洒脱,不像京城文人那般拘谨。
信里说,茶田的泥土是黄河水冲积而成的,虽不如江南的沃土细腻,却格外养茶,就像兰考的百姓,经了洪水的劫,反倒更懂得珍惜土地。
“看来,江南是要去一趟了,”高铭远将信折好,放进怀里,“不止为了石碑,也得去看看那些靠着双手挣生活的百姓。
”他想起周石头说的,要给河工做最好的工具,想起王翰林在砚台上嵌的铜丝,忽然觉得,这世间最结实的,从来不是金银,而是人心。
夜渐深,周御史告辞后,都察院里只剩下烛火噼啪的轻响。
高铭远拿起那方砚台,蘸了些墨,在纸上画起黄河的流向。
笔尖划过之处,竟与木刻上的堤坝隐隐相合。
他忽然想,或许沈清和画里的青雀,周石头刻的堤坝,王翰林补的砚台,都在说同一件事——这世间的风雨再急,只要手握着泥土,心里装着苍生,就总有筑巢安身的地方。
案头的青雀木雕忽然动了动,原是那只衔来槐花的青雀又落了回来,正用尖喙啄着木刻上的柳树叶。
高铭远停下笔,看着青雀小小的身影,忽然觉得,这京华的月光,竟比太和殿的琉璃瓦更暖些。
窗外的槐花又落了几片,飘进窗来,落在那罐黄河泥水旁。
泥水早已澄清,罐底的沙砾“民安”二字,在月光下看得愈发清晰。
高铭远提起笔,在纸上写下:“江南有茶,黄河有堤,苍生有盼,风雨何惧。
” 墨迹干时,天已微亮。
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混着胡同里卖早点的吆喝,像一首朴素的歌。
高铭远将卷宗收好,拿起那只青雀木雕,指尖拂过青雀嘴里的麦秆,忽然笑了—— 该往江南去了。
那里有新抽的茶苗,有前朝的石碑,更有等着被世道温柔以待的苍生。
就像这青雀,飞过京华的风雨,终要落在滋养希望的枝头。
喜欢高铭远传奇请大家收藏:()高铭远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