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归程新念

关灯
船在江面缓缓前行,高铭远坐在舱内,手指轻轻摩挲着那罐新茶,罐底“茶生淮南”四个字,仿佛带着江南土地的温度。

    周石头在一旁摆弄着竹渠模型,时不时拿起砚台端详,砚台上的茶渍在日光下透着别样的韵味。

     “高大人,”周石头忽然开口,“俺回去就想把这竹渠做出来,不光给兰考的灌渠添些新样,也想让茶田的引水法子传到黄河边。

    ”少年眼中闪着光,像在描绘一幅未来的盛景。

     高铭远点头,目光望向窗外的雨幕:“是啊,南北虽远,可治水种粮的心是一样的。

    这一路所见,都是百姓在土里刨生活的智慧,咱们得把这些都带回去。

    ”他想起茶田边的公堂,茶农们质朴的面容和坚定的证词,那是民心的力量,比任何律法都更有分量。

     雨渐渐停歇,天边露出一抹淡霞,给江面镀上一层金辉。

    高铭远翻开案宗,看着上面的字迹,有茶农的控诉,有赵谦的供词,还有周石头画的青雀。

    他提起笔,在空白处写道:“江南之行,见茶田之盛,感民生之艰,察污吏之恶,得百姓之善。

    税清圩固,茶兴民安,此乃社稷之福。

    ” 周石头凑过来,看着那些字,挠挠头:“高大人,俺虽不太懂这些大道理,可俺知道,茶能养人,就像灌渠能养田。

    以后俺要多做些有用的物件,让大家的日子都像这雨后新茶,越来越好。

    ” 高铭远微笑,拍了拍少年的肩膀:“你说得对,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

    就像这江水,从南到北,终会汇聚,润泽四方。

    ”他想起沈清和,想起那些在雨中采茶、在烈日下修圩的茶农,他们的身影和兰考的河工渐渐重叠,都是在为生活努力,为家国坚守。

     船靠岸时,已是黄昏。

    码头上人来人往,挑夫们扛着货物匆匆而过,小贩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