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信号与心声
关灯
小
中
大
陈科长所谓的“上点发条”,并非贸然行动,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组合拳。
一方面,他指示监控组对胡老头的监视进一步外松内紧,故意在某些细节上露出些许“破绽”,比如更换蹲守人员时留下些许痕迹,或者让伪装成顾客的侦查员问一些看似无心、实则可能引起对方警觉的问题。
目的就是施加心理压力,促使“老爷”系统做出反应。
另一方面,针对那个夜间出现的可疑无线电信号,分局技术科成立了专门的小组,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测向设备(虽然以李振邦的眼光看依然简陋),在闸北区布下了几个秘密监测点,试图捕捉并定位信号源。
李振邦因为其“思路独特”,被陈科长点名加入了这个技术分析小组,负责协助筛选和比对监测到的海量无线电数据。
这项工作技术性很强,大部分时间需要待在分局后院一间临时改造的监听室里。
房间里堆满了各种电子管设备,指示灯明明灭灭,空气中弥漫着热烘烘的元件气味和纸带墨水的气味。
几个技术员轮班戴着耳机,全神贯注地捕捉着电波中的异常。
李振邦的“现代”知识在这里遇到了瓶颈,他对这个时代的无线电技术并不精通。
但他强大的逻辑分析和模式识别能力派上了用场。
他建议将捕捉到的所有信号片段(包括大量无意义的噪音和合法通讯)进行时间、频率、持续时间、调制模式等特征的分类记录,并尝试与胡老头收摊回家、夜间活动等时间点进行交叉比对。
就在这枯燥且压力巨大的监测工作中,李振邦与分局技术科的一位女同志有了更多的接触。
她叫林淑娴,约莫二十三四岁年纪,短发齐耳,穿着洗得发白的列宁装,模样清秀,眼神专注而沉静。
她是华东军政大学无线电培训班毕业的科班生,是技术科的骨干。
起初,她对李振邦这个从派出所借调来的“外行”参与核心技术工作有些不以为然,觉得不过是领导看重他破案有功的安排。
但几天工作下来,林淑娴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
她发现李振邦虽然不懂具体技术原理,但他提出的数据记录和分析方法非常系统,能够将杂乱无章的信号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条,极大提高了筛选效率。
而且,他心思缜密,往往能注意到
一方面,他指示监控组对胡老头的监视进一步外松内紧,故意在某些细节上露出些许“破绽”,比如更换蹲守人员时留下些许痕迹,或者让伪装成顾客的侦查员问一些看似无心、实则可能引起对方警觉的问题。
目的就是施加心理压力,促使“老爷”系统做出反应。
另一方面,针对那个夜间出现的可疑无线电信号,分局技术科成立了专门的小组,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测向设备(虽然以李振邦的眼光看依然简陋),在闸北区布下了几个秘密监测点,试图捕捉并定位信号源。
李振邦因为其“思路独特”,被陈科长点名加入了这个技术分析小组,负责协助筛选和比对监测到的海量无线电数据。
这项工作技术性很强,大部分时间需要待在分局后院一间临时改造的监听室里。
房间里堆满了各种电子管设备,指示灯明明灭灭,空气中弥漫着热烘烘的元件气味和纸带墨水的气味。
几个技术员轮班戴着耳机,全神贯注地捕捉着电波中的异常。
李振邦的“现代”知识在这里遇到了瓶颈,他对这个时代的无线电技术并不精通。
但他强大的逻辑分析和模式识别能力派上了用场。
他建议将捕捉到的所有信号片段(包括大量无意义的噪音和合法通讯)进行时间、频率、持续时间、调制模式等特征的分类记录,并尝试与胡老头收摊回家、夜间活动等时间点进行交叉比对。
就在这枯燥且压力巨大的监测工作中,李振邦与分局技术科的一位女同志有了更多的接触。
她叫林淑娴,约莫二十三四岁年纪,短发齐耳,穿着洗得发白的列宁装,模样清秀,眼神专注而沉静。
她是华东军政大学无线电培训班毕业的科班生,是技术科的骨干。
起初,她对李振邦这个从派出所借调来的“外行”参与核心技术工作有些不以为然,觉得不过是领导看重他破案有功的安排。
但几天工作下来,林淑娴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
她发现李振邦虽然不懂具体技术原理,但他提出的数据记录和分析方法非常系统,能够将杂乱无章的信号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条,极大提高了筛选效率。
而且,他心思缜密,往往能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