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数据擒魔

关灯
监听室里的气氛像绷紧的弓弦。

    可疑信号的再次出现,虽然短暂,却如同在黑夜里划亮了一根火柴,瞬间照亮了方向,也燃起了希望。

    陈科长下达了死命令: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监测,务必捕捉到下一次信号,并尽可能精确锁定位置! 压力如山,但李振邦的头脑却异常清醒。

    他知道,面对如此狡猾的对手,仅靠被动等待和常规监测,很可能再次错失良机。

    必须主动出击,从已有的数据中挖掘出更多隐藏的规律。

     他将过去几周捕捉到的所有信号片段(包括那些无法破译和疑似无关的噪音)的记录纸带铺满了监听室唯一的一张长条桌。

    这些纸带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波形图和时间戳,在旁人看来如同天书。

     “林同志,”李振邦指着纸带,目光灼灼,“我们不能只盯着那个特定频率和出现时间。

    假设‘老爷’足够谨慎,他可能会变换频率,甚至将信号伪装成其他噪音。

    我们需要扩大比对范围。

    ” 林淑娴看着满桌的纸带,有些迟疑:“可是……数据量太大了,而且很多明显是工业干扰或者普通广播信号。

    ” “我知道。

    ”李振邦拿起一支红蓝铅笔,“但我们有参照物——胡老头收摊回家的时间点。

    我们把所有信号,以他每晚收摊时间为基准,前后扩展几个小时的窗口,进行地毯式筛查。

    重点寻找那些出现时间有规律、但频率或调制方式略有变化的信号,哪怕它们看起来再像噪音。

    ” 这是一个笨办法,却是一个系统化的笨办法。

    它基于一个核心假设:只要信号是人为定期发送的,就一定会留下时间规律性的痕迹,无论其表面如何伪装。

     林淑娴被李振邦的执着和这种宏大的分析思路打动了。

    她立刻召集了技术科的其他几位同志,说明了李振邦的方案。

    起初有人觉得这是异想天开,工作量太大且收效未必明显。

    但在陈科长的明确支持和林淑娴的坚持下,大家还是投入了这场“数据掘金”战。

     监听室变成了一个临时作战中心。

    几个人分成两班倒,日夜不停地比对、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