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名动杭州

关灯
州试案首的桂冠,如同一道璀璨的金光,彻底驱散了笼罩在林砚身上“商贾庶子”的阴霾,将他推到了杭州府众人瞩目的焦点位置。

     林府的门庭,一时间车马络绎,宾客盈门。

    除了本家亲戚、生意伙伴,更多了许多素无往来的官员、士绅,乃至其他州府闻讯前来结交的文人雅士。

    送来的拜帖、请柬堆积如山,贺礼更是琳琅满目。

     林茂才这几日可谓是扬眉吐气,脸上的笑容从未断过,连带着对林砚的态度也愈发倚重,甚至开始与他商议一些家族核心事务的处理。

    听竹苑虽依旧保持着简朴,但其在府中的地位,已无形中成为了仅次于主院的存在,无人再敢怠慢。

     然而,林砚却异常清醒。

    他深知,这突如其来的盛名,既是光环,也是枷锁。

    无数双眼睛正盯着他,等着看他这“案首”是名副其实,还是昙花一现。

     他将大部分迎来送往的俗务交由林茂才和府中管事应对,自己则迅速收敛心神,将重心放回了学业与事业的精进上。

     这一日,他首次以州试案首、官学新进生的身份,踏入杭州府学。

    府学内,青松翠柏,檐牙高啄,弥漫着庄严肃穆的书香气息。

    当他那年轻而挺拔的身影出现在讲堂时,立刻吸引了所有在学子弟的目光。

     那些目光中,有好奇,有审视,有羡慕,也有不易察觉的嫉妒。

    毕竟,一个商贾出身、年仅十几岁的少年案首,在素来讲究家世渊源的官学中,显得格外突兀。

     负责讲经的学正夫子,是一位面容古板、治学严谨的老先生。

    他早已听闻林砚之名,却并未因此有所偏袒,反而在讲解《春秋》微言大义时,特意点名让林砚阐释其中一段关于“郑伯克段于鄢”的深意。

     这既是考校,也是给这位新科案首的“下马威”。

    讲堂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想看看这位名声在外的少年,是否真有实学。

     林砚不慌不忙,起身拱手,略一沉吟,便从容开口。

    他并未局限于传统注解,而是从人性、权力、伦理与政治博弈的角度,层层剖析,将郑庄公的隐忍、共叔段的骄纵、武姜的偏私以及背后复杂的政治生态阐述得鞭辟入里,最后更是引申出对“教化的力量”与“制度约束”的思考,见解独到,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