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民心如镜,以正破邪

关灯
盐运司的公文与恶毒的流言,如同两股交织的浊浪,试图将白驹场彻底淹没。

    然而,林砚非但没有如曾培年所愿般慌乱失措或被迫妥协,反而以一种近乎强硬的态度,将这场舆论与权力的博弈推向了新的高潮。

     他不仅痛快地答应了盐运司的所有文书要求,命人将堆积如山的账册、名录整理得井井有条,随时准备接受核查,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他让李振河组织了一批识文断字、在新政中受益最深的灶户老人和青年骨干,将白驹场推行新政前后的变化,包括每户增加的收入、修缮的房屋、孩童得以读书的实例,乃至昨夜场署遇袭、林特使险遭不测的事情,原原本本、不加修饰地记录下来,汇编成一份名为《白驹场灶户心声实录》的册子。

     册子用最朴实的语言,甚至保留了不少灶户的俚语口语,由这些灶户亲自带着,前往淮安府城的茶楼酒肆、书院门前乃至码头集市,逢人便讲,遇士便呈。

     起初,一些士子对这群“粗鄙”灶户的举动嗤之以鼻,但听着他们用颤抖而真诚的声音,讲述着昔日“破屋漏雨,食不果腹”,到如今“仓有余粮,屋有炊烟”的变迁;听着他们描述林砚如何与他们同吃同住,勘察盐田,设计新灶;听着他们愤怒地控诉那些见不得光的人,是如何用卑劣手段想要毁掉这来之不易的好光景时,许多人的脸色渐渐变了。

     民心如镜,最能映照真假善恶。

    这些活生生的人,桩桩件件具体的事,比任何华丽的辞藻和恶毒的揣测都更有力量。

     “俺不懂什么大道理,俺就知道,林大人来了,俺娃能吃饱饭了,能念上书了!谁想害林大人,就是想让俺们回到那吃人的旧日子里去!俺们不答应!”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灶户,在府学门前,握着拳头,老泪纵横地呼喊,引起了无数围观的学子动容。

     与此同时,林砚写给王守哲的《陈情表》和私信,也通过赵铁鹰安排的秘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