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初见成效,新的危机

关灯
一周后,钱秉义教授的学生周毅,行色匆匆地从省城赶了回来。

    他带回来的,是一份盖着省有色金属研究院公章的,包含了十多页复杂图谱和数据的,关于那颗德国陶瓷球的精确成分分析报告。

     “老师,您看!”周毅的脸上带着兴奋,“和您猜的八九不离十!主要成分是α相的氮化硅,但里面,还添加了氧化钇和氧化铝作为烧结助剂,另外,还有极其微量的,您之前提到过的那几种稀土元素!” 拿到了这份梦寐以求的“配方”,钱教授如获至宝。

    他立刻带领A组,一头扎进了刚刚搭建好的简易实验室里。

    他们按照报告上的成分比例,小心翼翼地进行着粉末配比,然后将混合好的粉末,压制成型,送入了那台经过改造,可以达到1800摄氏度高温的烧结炉中。

     所有人都满怀期待,希望能够一次成功。

     然而,当十几个小时后,烧结炉冷却,第一批样品被取出时,所有人的心都凉了半截。

    那几颗被寄予厚望的陶瓷球样品,无一例外,都布满了细小的裂纹,用手轻轻一捏,就碎成了粉末。

     “失败了……”林晚的脸上,满是失望。

     “不,这不叫失败。

    ”钱教授的表情却异常平静,他拿起一块碎片,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着,笃定地说道,“这叫‘数据采集’。

    报告只告诉了我们‘放什么’,但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放’。

    你看这断裂面的晶体结构,很明显,是我们在升温阶段,加热曲线拉得太陡,导致内外温差过大,产生了应力。

    下一炉,我们将升温时间延长三个小时,分五个阶段阶梯式升温。

    ” 看着钱教授那沉稳自信的模样,A组的成员们,心中的失落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科学的敬畏和对下一次实验的期待。

     A组在“屡败屡战”中积累着宝贵经验,而B组这边,则迎来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