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学以致用

关灯
当选学习委员后,林枫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将其视为锻炼和服务的平台,处理得井井有条。

    他牵头整理的《经典理论着作核心观点摘编》和《近期宏观经济政策解读》,因为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不仅在本班广为流传,甚至被其他班次的学员索要去作为参考。

     他的稳重和务实,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也引起了党校一些资深教授的注意。

    一位讲授《区域经济学》的老教授,在课间特意找到他。

     “林枫,你上次作业里关于‘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论述,引用的青泉案例很扎实,不是纸上谈兵。

    ”老教授扶了扶眼镜,“尤其是你提到‘产业生态’的培育,而非简单企业堆积,这个观点很有见地。

    ” “谢谢老师鼓励。

    ”林枫恭敬地回答,“这是在基层工作中一点粗浅的体会。

    我们青泉开发区,就走过一些弯路,后来才慢慢意识到,留住企业靠的不是一时的优惠政策,而是能让企业扎根、成长的‘土壤’。

    ” “嗯,实践出真知。

    ”老教授点点头,“有兴趣的话,可以把你这些思考系统整理一下,形成一篇有分量的研究报告。

    理论需要实践的支撑,实践也需要理论的升华。

    ” 老教授的话,点醒了林枫。

    在党校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吸收知识,更要学会总结、提炼和升华。

    他开始有意识地将青泉开发区的实践,置于更宏大的理论和政策背景下进行反思,着手撰写一篇关于《欠发达地区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的论文。

     然而,理论学习之外,林枫心中始终牵挂着青泉开发区的发展。

    他定期与管委会的老李通电话,了解园区近况。

     四月底的一个晚上,老李在电话里的语气有些焦虑:“林主任,园区发展是快,但有个新问题冒出来了。

    工人多了,加上咱们园区离县城有几里地,工人上下班、吃饭住宿都成了问题。

    现在园区门口自发形成了个小集市,乱搭乱建,卫生、治安隐患都不小。

    ” 林枫眉头微蹙。

    这是产业聚集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产城融合”的滞后。

    企业进来了,工人来了,但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没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