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学以致用

关灯


     “县里有什么说法吗?”林枫问。

     “提过几次,但县里财政也紧张,而且觉得这是小事,优先保障生产要紧。

    ”老李叹了口气,“可这‘小事’处理不好,会影响工人稳定,长远看还是会影响企业生产啊。

    ” 挂断电话,林枫陷入了沉思。

    这不正是课堂上讨论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协调发展”理念在基层的具体体现吗?发展不能只盯着GDP和厂房,还要关注为之付出汗水的人。

     第二天,正好有一堂关于“城乡规划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课程。

    在课堂讨论环节,林枫将青泉开发区遇到的这个“新问题”作为案例提了出来。

     “老师,同学们,我们园区现在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产业聚集了,但生活配套没跟上,导致工人生活不便,甚至衍生出环境和社会管理问题。

    这在理论上,属于‘产城分离’的初期表现。

    想请教大家,从政策和实践层面,有哪些可行的解决思路?” 他将一个具体的、鲜活的基层治理难题,抛到了理论研讨的殿堂。

     课堂立刻活跃起来。

    来自城建系统的学员谈到可以规划建设“园区生活服务区”;来自财政系统的学员提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可能性;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学员,则分享了他们那里“园区社区化”管理的经验…… 一场基于实际问题的头脑风暴,让所有学员都受益匪浅。

    林枫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课后,他没有停留于讨论。

    他利用周末时间,查阅了大量关于工业园区配套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的文献和外地成功案例。

    结合课堂上的启发和青泉的实际情况,他形成了一份《关于解决青泉开发区产业工人生活配套问题的初步建议》。

     建议书里,他没有空谈理论,而是提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第一,盘活存量:建议管委会牵头,整合园区周边闲置的村集体用房或民房,统一标准改造为集体宿舍或食堂,引入专业机构管理。

     第二,规划先行:在园区二期规划中,明确划定生活配套服务区用地,通过优惠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