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岁月之争

关灯
“白马巷事件”的舆论风波,在林枫系统而精准的应对下逐渐平息,但其引发的余波却在更高层面荡漾开来。

    这一次,交锋的焦点不再局限于具体事件,而是转向了更本质、也更残酷的维度——时间与年龄。

     2016年,林枫46岁。

    在这个年纪担任省委常委、省会城市市委书记,放眼全国,亦是凤毛麟角,是名副其实的“少壮派”。

    他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推动改革的魄力与锐气,都带着鲜明的年龄特征。

    这份年轻,是他最大的资本,也是赵伯涛阵营最为忌惮又无法复制的优势。

     而赵伯涛,时年58岁。

    在副部级岗位上已耕耘多年,距离正部级的“天花板”看似一步之遥,却也面临着“天花板效应”和退休年限的无形压力。

    他积累的人脉深厚,执政风格稳健(甚至可称为保守),更习惯于运用体制内的规则和潜规则来掌控局面。

    林枫的崛起,尤其是其不按常理出牌的改革风格,不仅挑战了他的权威,更仿佛在提醒他,时代正在悄然改变,而他,可能即将成为“过去式”。

     这种源于年龄和时代认知的深层焦虑,使得赵伯涛的反击,在“白马巷事件”后,带上了一丝时不我待的急切和更浓的算计。

     机会出现在一次关于全省干部队伍建设与年轻干部培养的省委专题会议上。

    这次会议原本是常规议题,旨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精神。

     赵伯涛在发言中,首先高调肯定了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性,但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语重心长:“……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我们事业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

    但是,同志们,我们也要注意把握好‘度’的问题。

    培养不等于拔苗助长,使用不等于放手不管。

    年轻干部有干劲、有闯劲,这是好事,但往往也缺乏足够的复杂局面历练和沉稳心态。

    ” 他没有点名,但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林枫,继续说道:“尤其是一些关键岗位,一把手岗位,责任重大,关乎一方稳定和发展。

    对于这些岗位的干部,我们更要全面考察,不仅要看其开拓创新能力,更要看其政治定力、大局观念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要防止因为过分强调年龄优势,而忽视了经验积累和党性锤炼的极端重要性。

    有时候,稳扎稳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