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无声的电波
关灯
小
中
大
敌特袭击的硝烟虽已散去,但营地空气中依然弥漫着紧张与悲愤的气息。
牺牲战士的葬礼简单而隆重,他们的名字被郑重地刻在了王营长纪念碑的背面,与他们的指挥官一起,永远守护着这片他们用鲜血浇灌的土地。
宋书羽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他不仅要带领大家重建被破坏的设施,抚慰伤员和失去战友的战士们,更要应对一个迫在眉睫的危机——与外界失联。
那台缴获的、关系着能否与上级取得联系的无线电设备,在最后的爆炸中受损严重。
木质外壳碎裂,几个真空管明显破裂,内部线路更是烧毁、断裂多处,静静地躺在指挥所的桌子上,像一具没有生命的残骸。
“能修好吗?”苏青看着那堆零件,眉头紧锁,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
她知道,这台机器是希望的火种。
宋书羽没有立刻回答。
他小心翼翼地检查着设备的残骸,心情沉重。
在后世,他接触过更精密的电子设备,但眼前这台属于五十年代初的军用电台,结构相对简单,却也充满了这个时代的工业痕迹。
没有现成的配件,没有示波器,没有万用表,甚至连一把合适的烙铁都没有。
“很难。
”宋书羽实话实说,“很多关键部件都坏了,我们没有任何备件。
而且,就算勉强修好,电力也是个问题。
”设备需要的直流电,靠营地那点手摇发电机和简陋的蓄电池,能否稳定供电也是未知数。
希望似乎渺茫。
但宋书羽没有放弃。
他在脑海中调取了系统关于基础物理和早期无线电的知识库,虽然系统无法直接提供超越时代的技术,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死马当活马医吧。
”宋书羽深吸一口气,对苏青说,“召集所有对机械、电路有点了解的同志,另外,把阿卜杜勒大叔也请来,看看他们部落里有没有心灵手巧、做过精细手工的老人。
” 很快,一个临时的“无线电修复小组”成立了。
成员包括:宋书羽(总负责兼技术指导),李铁柱(负责力气活和材料加工),一名以前在城里当过收音机学徒的战士小刘,以及阿卜杜勒大叔推荐的一位年过六旬、以制作精美金属首饰闻名的老匠人库尔班。
修复工作在一间特意清理出来的、相对安静的地窝子里展开。
第一步是清理和评估。
宋书羽和小刘小心翼翼地清理掉设备上的灰尘和碎屑,将所有零件逐一拆解下来,分类摆放。
破损的真空管是无法替代的核心,宋书羽只能期望其他部分能有修复的可能。
“宋干事,你看这根线,好像是连接天线的,烧断了。
”小刘指着一根焦黑的导线说。
“这个线圈好像也摔变形了。
”李铁柱拿起一个绕在胶木骨架上的铜线圈。
库尔班老人则戴着老花镜,用自制的放大镜,仔细检查着那些细小的金属接点和开关,用他打磨首饰的精细工具,尝试矫正一些微小的变形。
宋书羽一边记录着损坏情况,一边在脑海中飞速计算和推演
牺牲战士的葬礼简单而隆重,他们的名字被郑重地刻在了王营长纪念碑的背面,与他们的指挥官一起,永远守护着这片他们用鲜血浇灌的土地。
宋书羽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他不仅要带领大家重建被破坏的设施,抚慰伤员和失去战友的战士们,更要应对一个迫在眉睫的危机——与外界失联。
那台缴获的、关系着能否与上级取得联系的无线电设备,在最后的爆炸中受损严重。
木质外壳碎裂,几个真空管明显破裂,内部线路更是烧毁、断裂多处,静静地躺在指挥所的桌子上,像一具没有生命的残骸。
“能修好吗?”苏青看着那堆零件,眉头紧锁,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
她知道,这台机器是希望的火种。
宋书羽没有立刻回答。
他小心翼翼地检查着设备的残骸,心情沉重。
在后世,他接触过更精密的电子设备,但眼前这台属于五十年代初的军用电台,结构相对简单,却也充满了这个时代的工业痕迹。
没有现成的配件,没有示波器,没有万用表,甚至连一把合适的烙铁都没有。
“很难。
”宋书羽实话实说,“很多关键部件都坏了,我们没有任何备件。
而且,就算勉强修好,电力也是个问题。
”设备需要的直流电,靠营地那点手摇发电机和简陋的蓄电池,能否稳定供电也是未知数。
希望似乎渺茫。
但宋书羽没有放弃。
他在脑海中调取了系统关于基础物理和早期无线电的知识库,虽然系统无法直接提供超越时代的技术,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死马当活马医吧。
”宋书羽深吸一口气,对苏青说,“召集所有对机械、电路有点了解的同志,另外,把阿卜杜勒大叔也请来,看看他们部落里有没有心灵手巧、做过精细手工的老人。
” 很快,一个临时的“无线电修复小组”成立了。
成员包括:宋书羽(总负责兼技术指导),李铁柱(负责力气活和材料加工),一名以前在城里当过收音机学徒的战士小刘,以及阿卜杜勒大叔推荐的一位年过六旬、以制作精美金属首饰闻名的老匠人库尔班。
修复工作在一间特意清理出来的、相对安静的地窝子里展开。
第一步是清理和评估。
宋书羽和小刘小心翼翼地清理掉设备上的灰尘和碎屑,将所有零件逐一拆解下来,分类摆放。
破损的真空管是无法替代的核心,宋书羽只能期望其他部分能有修复的可能。
“宋干事,你看这根线,好像是连接天线的,烧断了。
”小刘指着一根焦黑的导线说。
“这个线圈好像也摔变形了。
”李铁柱拿起一个绕在胶木骨架上的铜线圈。
库尔班老人则戴着老花镜,用自制的放大镜,仔细检查着那些细小的金属接点和开关,用他打磨首饰的精细工具,尝试矫正一些微小的变形。
宋书羽一边记录着损坏情况,一边在脑海中飞速计算和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