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诗会扬名(上)

关灯
城之地,藏龙卧虎,锋芒过露,极易成为众矢之的。

    他需要的是一个合理进入上层视野的契机,而非一鸣惊人的噱头。

     机会很快来临。

     不知是谁,将话题引向了时下朝野关注的边塞之事。

    一位年轻气盛的士子慷慨激昂地吟诵了一首颂扬国朝军威、誓要扫荡狄虏的七律,诗句铿锵,气势十足,立时赢得不少叫好声。

     “刘兄此诗,豪气干云,令人振奋!”有人赞道。

     “不错!我天朝上国,兵精粮足,岂容蛮狄猖獗?正当提兵北上,扬我国威!”另一人附和。

     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

    一位年纪稍长的文士捻须沉吟道:“话虽如此,然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近年来北疆虽有小衅,但大规模用兵,耗费钱粮无数,恐非百姓之福啊。

    ” “李兄此言差矣!狄人狼子野心,若不予以痛击,何以彰显国威,保境安民?”先前那刘姓士子立刻反驳。

     一时间,亭内争论渐起,分成了“主战”与“慎战”两派,各执一词,引经据典,互不相让。

    徐渭坐在主位,只是静静听着,并未表态。

     苏逸依旧沉默。

    他听着这些或激昂、或保守的言论,心中却是另一番滋味。

    他亲眼见过边关的紧张,见过云中镇外秘密运送的军械药材,更知道这背后可能隐藏着秦嵩与狄人勾结的巨大阴谋。

    这些书生们的争论,在他听来,多少有些隔靴搔痒,未能触及真正的核心。

     争论持续着,谁也说服不了谁。

    那刘姓士子见苏逸一直未曾开口,似乎想拉他认同自己的观点,便扬声道:“苏兄来自江南文萃之地,想必对此亦有高见?不知苏兄是赞同雷霆扫穴,还是倾向于怀柔安抚?”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角落里的苏逸。

     苏逸知道,不能再沉默了。

    他缓缓放下茶杯,站起身,对着众人拱了拱手,神色平静,语气和缓:“诸位仁兄高论,令慕言受益匪浅。

    慕言年轻识浅,于军国大事不敢妄言。

    只是此番北上,途经江淮,偶见流民;近畿之地,亦闻鼙鼓之声。

    偶有所感,胡乱吟得几句,并非成诗,权当抛砖引玉,还请诸位方家指正。

    ” 他略一沉吟,目光仿佛透过亭台楼阁,望向了遥远的北方,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