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诗会扬名(下)
关灯
小
中
大
苏逸那四句残诗所带来的寂静,并未持续太久,却仿佛在每个人心头都敲下了一记重锤。
先前关于边塞是战是和的争论,在这沉甸甸的、带着血与沙气息的诗句面前,显得苍白而空洞。
亭内气氛微妙地转变了。
投向苏逸的目光,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惊异、沉思,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钦佩。
那刘姓士子张了张嘴,似乎想再辩驳什么,最终却只是悻悻坐下,反复咀嚼着“陇上骨如麻”几字,脸色变幻不定。
文会的主持者,致仕的翰林院大学士徐渭,终于缓缓开口,打破了沉寂。
他并未直接评价苏逸的诗,而是抚须轻叹一声,目光温和地望向苏逸:“慕言小友,观汝诗句,非是书斋空想,倒似亲眼见过那塞外风沙,闻过那金戈之声。
不知小友祖籍江南,何以对此有如此感触?” 这看似随意的问话,实则包含了深意。
既点出了苏逸诗句的不同寻常,也在探寻其底蕴来历。
苏逸心中早有准备,他起身,对着徐渭方向深深一揖,态度恭谨:“徐老明鉴。
学生祖籍余杭,确未亲至边关。
只是此番北上,沿途所见流民离散,听闻边关局势日紧,心中不免有所触动。
常读杜工部、高达夫之诗,感怀其忧国忧民之思。
方才闻诸位仁兄高论,心有所感,信口道来,实是班门弄斧,让徐老与诸位见笑了。
” 他将感触归之于旅途见闻与古人诗篇,合情合理,既解释了诗句的“真实感”来源,又保持了一个“游学书生”应有的谦逊。
提及杜甫、高适,更是彰显其学识渊源,非是寻常只会风花雪月的学子。
徐渭眼中赞赏之色更浓。
他一生宦海沉浮,阅人无数,眼前这年轻人,不仅才思敏捷,更难得的是这份沉稳的气度与不卑不亢的风骨。
在他身上,徐渭似乎看到了某种久违的、属于真正读书人的东西。
“慕言小友过谦了。
”徐渭微微颔首,“诗以言志,文以载
先前关于边塞是战是和的争论,在这沉甸甸的、带着血与沙气息的诗句面前,显得苍白而空洞。
亭内气氛微妙地转变了。
投向苏逸的目光,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惊异、沉思,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钦佩。
那刘姓士子张了张嘴,似乎想再辩驳什么,最终却只是悻悻坐下,反复咀嚼着“陇上骨如麻”几字,脸色变幻不定。
文会的主持者,致仕的翰林院大学士徐渭,终于缓缓开口,打破了沉寂。
他并未直接评价苏逸的诗,而是抚须轻叹一声,目光温和地望向苏逸:“慕言小友,观汝诗句,非是书斋空想,倒似亲眼见过那塞外风沙,闻过那金戈之声。
不知小友祖籍江南,何以对此有如此感触?” 这看似随意的问话,实则包含了深意。
既点出了苏逸诗句的不同寻常,也在探寻其底蕴来历。
苏逸心中早有准备,他起身,对着徐渭方向深深一揖,态度恭谨:“徐老明鉴。
学生祖籍余杭,确未亲至边关。
只是此番北上,沿途所见流民离散,听闻边关局势日紧,心中不免有所触动。
常读杜工部、高达夫之诗,感怀其忧国忧民之思。
方才闻诸位仁兄高论,心有所感,信口道来,实是班门弄斧,让徐老与诸位见笑了。
” 他将感触归之于旅途见闻与古人诗篇,合情合理,既解释了诗句的“真实感”来源,又保持了一个“游学书生”应有的谦逊。
提及杜甫、高适,更是彰显其学识渊源,非是寻常只会风花雪月的学子。
徐渭眼中赞赏之色更浓。
他一生宦海沉浮,阅人无数,眼前这年轻人,不仅才思敏捷,更难得的是这份沉稳的气度与不卑不亢的风骨。
在他身上,徐渭似乎看到了某种久违的、属于真正读书人的东西。
“慕言小友过谦了。
”徐渭微微颔首,“诗以言志,文以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