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诗会扬名(下)
关灯
小
中
大
道。
能由旅途所见,思及边关民生,进而发此沉郁顿挫之音,足见小友并非只知埋头故纸堆,而是心系天下的有心人。
如今像你这般的年轻人,不多了。
” 这话已是极高的评价。
在场众人闻言,神色各异。
一些清流士子暗暗点头,看向苏逸的目光更为友善;而少数几个与秦党有些瓜葛,或是纯粹来附庸风雅的官员子弟,则眼神闪烁,不知在想些什么。
徐渭似乎谈兴渐浓,又就诗中“野老犹传烽火信”一句,引申开去,与苏逸探讨起民间对边事的感知与朝廷邸报之间的差异,以及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苏逸谨慎应对,引述了一些沿途听来的零碎消息(自然是经过筛选的),并结合史书上关于信息蔽塞导致决策失误的案例,言之有物,却又点到即止,绝不妄议朝政。
他谈吐清晰,逻辑分明,既有书生的儒雅,又不乏对时务的洞察,更难得的是始终把握着分寸,这让徐渭愈发满意。
“不知慕言小友此番入京,是暂住,还是有意长留?”徐渭状似无意地问道。
苏逸心中一凛,知道关键时刻到来。
他面上露出恰到好处的黯然与一丝希冀,答道:“回徐老,学生家道中落,北上京城,一为游学增广见闻,二来…亦是盼能觅一安身立命之所。
或入馆塾教书,或…若能得遇机缘,亦盼他日能有机会,为国效力,不负平生所学。
”他将一个落魄才子寻求机遇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徐渭闻言,沉吟片刻,道:“以小友之才学,屈就馆塾,未免可惜。
京城乃人才荟萃之地,亦是机遇所在。
老夫虽已致仕,于士林之中尚有些许薄面。
小友若有心,不妨多参与些文会雅集,与同道切磋,他日或可经由荐举,得一进身之阶。
” 这几乎是明确的提携之意了!周围众人闻言,不禁对苏逸又高看了几分。
能得到徐渭大学士如此青睐,这“苏慕言”的前程,恐怕不会止
能由旅途所见,思及边关民生,进而发此沉郁顿挫之音,足见小友并非只知埋头故纸堆,而是心系天下的有心人。
如今像你这般的年轻人,不多了。
” 这话已是极高的评价。
在场众人闻言,神色各异。
一些清流士子暗暗点头,看向苏逸的目光更为友善;而少数几个与秦党有些瓜葛,或是纯粹来附庸风雅的官员子弟,则眼神闪烁,不知在想些什么。
徐渭似乎谈兴渐浓,又就诗中“野老犹传烽火信”一句,引申开去,与苏逸探讨起民间对边事的感知与朝廷邸报之间的差异,以及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苏逸谨慎应对,引述了一些沿途听来的零碎消息(自然是经过筛选的),并结合史书上关于信息蔽塞导致决策失误的案例,言之有物,却又点到即止,绝不妄议朝政。
他谈吐清晰,逻辑分明,既有书生的儒雅,又不乏对时务的洞察,更难得的是始终把握着分寸,这让徐渭愈发满意。
“不知慕言小友此番入京,是暂住,还是有意长留?”徐渭状似无意地问道。
苏逸心中一凛,知道关键时刻到来。
他面上露出恰到好处的黯然与一丝希冀,答道:“回徐老,学生家道中落,北上京城,一为游学增广见闻,二来…亦是盼能觅一安身立命之所。
或入馆塾教书,或…若能得遇机缘,亦盼他日能有机会,为国效力,不负平生所学。
”他将一个落魄才子寻求机遇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徐渭闻言,沉吟片刻,道:“以小友之才学,屈就馆塾,未免可惜。
京城乃人才荟萃之地,亦是机遇所在。
老夫虽已致仕,于士林之中尚有些许薄面。
小友若有心,不妨多参与些文会雅集,与同道切磋,他日或可经由荐举,得一进身之阶。
” 这几乎是明确的提携之意了!周围众人闻言,不禁对苏逸又高看了几分。
能得到徐渭大学士如此青睐,这“苏慕言”的前程,恐怕不会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