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巧遇“知音”
关灯
小
中
大
聆听,并不多言,但每每听到关键处,眼眸中便闪过赞同或思索的神色。
后来,话题不知怎的,又转到了北方的边患上。
李逸风情绪有些激动:“如今狄人屡犯边境,掳我边民,毁我田禾,朝廷虽屡有赈济、增兵之举,然边患始终难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一位较为保守的社友叹道:“边事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朝廷或有难处,或许应以安抚为主…” “黄瑶”此时却轻轻摇了摇头,开口道:“这位兄台所言安抚,或可解一时之急,然非长久之计。
狄人部落,逐水草而居,性如豺狼,畏威而不怀德。
若我一味示弱,反助长其气焰。
关键在于,朝廷需有定策,边军需有良将,粮秣军械需得充足,更要…清除内弊,上下同心,方能外御强虏。
”他声音不高,但条理清晰,观点明确,直指要害。
苏逸闻言,心中不禁一动。
这番见解,与他在云中镇的发现,以及内心对秦嵩可能勾结外敌的猜测隐隐契合。
他忍不住看向“黄瑶”,接口道:“黄兄高见。
慕言亦以为,边患之根,或不在外,而在内。
若朝中无人掣肘,边关将士何至于束手束脚?若军械粮饷皆能如数、如期抵达边关,狄人又何敢如此猖獗?”他这话说得颇为含蓄,但意思已然明显。
“黄瑶”眼眸一亮,看向苏逸的目光中带着明显的欣赏与赞同:“苏兄所言,深得我心!正所谓‘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
不明内情者,只道边将无能,却不知其中或有难言之隐,或有…蠹虫蛀空栋梁!”他最后一句,声音压得极低,几乎只有临近几人能听见,但其中的意味却让李逸风等人精神一振,也让苏逸心中波澜再起。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就边患的根源、应对之策,乃至历史上相似局面的得失,交谈起来。
苏逸发现,这“黄瑶”不仅学识渊博,对朝堂局势、军事地理似乎也颇有了解,许多观点与他惊人地一致,甚至能补充一些他不曾掌握的细节(自然是慕容瑶从宫中或皇室渠道得知的信息)。
而“黄瑶
后来,话题不知怎的,又转到了北方的边患上。
李逸风情绪有些激动:“如今狄人屡犯边境,掳我边民,毁我田禾,朝廷虽屡有赈济、增兵之举,然边患始终难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一位较为保守的社友叹道:“边事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朝廷或有难处,或许应以安抚为主…” “黄瑶”此时却轻轻摇了摇头,开口道:“这位兄台所言安抚,或可解一时之急,然非长久之计。
狄人部落,逐水草而居,性如豺狼,畏威而不怀德。
若我一味示弱,反助长其气焰。
关键在于,朝廷需有定策,边军需有良将,粮秣军械需得充足,更要…清除内弊,上下同心,方能外御强虏。
”他声音不高,但条理清晰,观点明确,直指要害。
苏逸闻言,心中不禁一动。
这番见解,与他在云中镇的发现,以及内心对秦嵩可能勾结外敌的猜测隐隐契合。
他忍不住看向“黄瑶”,接口道:“黄兄高见。
慕言亦以为,边患之根,或不在外,而在内。
若朝中无人掣肘,边关将士何至于束手束脚?若军械粮饷皆能如数、如期抵达边关,狄人又何敢如此猖獗?”他这话说得颇为含蓄,但意思已然明显。
“黄瑶”眼眸一亮,看向苏逸的目光中带着明显的欣赏与赞同:“苏兄所言,深得我心!正所谓‘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
不明内情者,只道边将无能,却不知其中或有难言之隐,或有…蠹虫蛀空栋梁!”他最后一句,声音压得极低,几乎只有临近几人能听见,但其中的意味却让李逸风等人精神一振,也让苏逸心中波澜再起。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就边患的根源、应对之策,乃至历史上相似局面的得失,交谈起来。
苏逸发现,这“黄瑶”不仅学识渊博,对朝堂局势、军事地理似乎也颇有了解,许多观点与他惊人地一致,甚至能补充一些他不曾掌握的细节(自然是慕容瑶从宫中或皇室渠道得知的信息)。
而“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