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交锋
关灯
小
中
大
陈平的到访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虽暂歇,却预示着更深层的涌动。
苏轶并未前往城西的悦来客舍,他依旧每日出现在码头,只是眼神比以往更加警惕,观察着往来人流的细微变化。
惊蛰如同真正的影子,更彻底地融入背景,但苏轶知道,他就在不远处,守护着这来之不易却也危机四伏的平静。
泗水河的水位在几场秋雨后上涨了不少,水流也变得湍急。
这日,苏轶正帮人修理一艘被暗礁撞破的小渔船,忽听得河上游传来一阵异样的、沉闷的轰鸣,间杂着木头断裂的刺耳声响和隐约的人声鼎沸。
“不好!是漕运的船队出事了!”有经验的老船工脸色大变,扔下手中的活计就往上游跑。
苏轶心头一紧。
下邳地处水陆要冲,官府的漕运船队时常经过,运送粮食、物资乃至兵员。
他立刻跟上人群,向上游奔去。
只见约莫一里外的河湾处,景象一片狼藉。
一支由十余艘漕船组成的船队,似乎是为了躲避突然出现的险滩激流,队形大乱,领头那艘最大的粮船竟拦腰撞上了一处水下隐礁,船体破裂,河水正疯狂涌入。
后面的船只收势不及,接连发生碰撞,桅杆折断,货物倾覆,落水者的呼救声、兵士的呵斥声、船老大的哭嚎声混杂在一起,乱成一片。
岸上随行的郡兵试图组织救援,但缺乏有效的工具和指挥,显得混乱而无措。
落水的民夫和兵士在湍急的河流中挣扎,眼看就要被冲走。
“快!找绳索!找长竿!”带队的军侯急得满头大汗,声音嘶哑。
苏轶目光一扫,迅速判断了形势。
他冲到岸边那架自己改良过的吊杆旁,对负责操作的几个役夫急声道:“拆下牵引索!要快!” 他又对惊蛰喊道:“惊蛰,帮我固定那头!”他指向岸边一棵粗壮的老柳树。
惊蛰会意,身形一闪,已如猿猴般攀上柳树粗枝,将绳索一端牢牢系紧。
苏轶则抓起绳索的另一端,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毫不犹豫地纵身跃入了冰冷湍急的河水! “苏师傅!”岸上的人们惊呼。
河水刺骨,暗流涌动。
苏轶奋力游向那艘正在下沉的粮船,将绳索奋力抛给船上惊慌失措的兵士:“系在桅杆底座!快!” 与此同时,惊蛰在树上调整着绳索的角度和力度。
当绳索在沉船上固定好后,他利用柳树的弹性和自身惊人的力量,竟将那沉重的绳索瞬间绷紧,形成了一条连接岸与危船的“生命索”! “快!顺着绳子过来!”苏轶在水里稳住身形,对落水者和船上的幸存者高喊。
有了这条稳固的索道,救援效率大增。
落水者抓住绳索得以不被冲走,船上的兵士和民夫也依次沿着绳索向岸边转移。
苏轶则游弋在索道周围,协助那些体力不支的人。
他的行动感染了其他人。
张氏、李家汉子等码头工人纷纷找来木板、竹篙,驾着小船在周边接应。
一场自发的
苏轶并未前往城西的悦来客舍,他依旧每日出现在码头,只是眼神比以往更加警惕,观察着往来人流的细微变化。
惊蛰如同真正的影子,更彻底地融入背景,但苏轶知道,他就在不远处,守护着这来之不易却也危机四伏的平静。
泗水河的水位在几场秋雨后上涨了不少,水流也变得湍急。
这日,苏轶正帮人修理一艘被暗礁撞破的小渔船,忽听得河上游传来一阵异样的、沉闷的轰鸣,间杂着木头断裂的刺耳声响和隐约的人声鼎沸。
“不好!是漕运的船队出事了!”有经验的老船工脸色大变,扔下手中的活计就往上游跑。
苏轶心头一紧。
下邳地处水陆要冲,官府的漕运船队时常经过,运送粮食、物资乃至兵员。
他立刻跟上人群,向上游奔去。
只见约莫一里外的河湾处,景象一片狼藉。
一支由十余艘漕船组成的船队,似乎是为了躲避突然出现的险滩激流,队形大乱,领头那艘最大的粮船竟拦腰撞上了一处水下隐礁,船体破裂,河水正疯狂涌入。
后面的船只收势不及,接连发生碰撞,桅杆折断,货物倾覆,落水者的呼救声、兵士的呵斥声、船老大的哭嚎声混杂在一起,乱成一片。
岸上随行的郡兵试图组织救援,但缺乏有效的工具和指挥,显得混乱而无措。
落水的民夫和兵士在湍急的河流中挣扎,眼看就要被冲走。
“快!找绳索!找长竿!”带队的军侯急得满头大汗,声音嘶哑。
苏轶目光一扫,迅速判断了形势。
他冲到岸边那架自己改良过的吊杆旁,对负责操作的几个役夫急声道:“拆下牵引索!要快!” 他又对惊蛰喊道:“惊蛰,帮我固定那头!”他指向岸边一棵粗壮的老柳树。
惊蛰会意,身形一闪,已如猿猴般攀上柳树粗枝,将绳索一端牢牢系紧。
苏轶则抓起绳索的另一端,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毫不犹豫地纵身跃入了冰冷湍急的河水! “苏师傅!”岸上的人们惊呼。
河水刺骨,暗流涌动。
苏轶奋力游向那艘正在下沉的粮船,将绳索奋力抛给船上惊慌失措的兵士:“系在桅杆底座!快!” 与此同时,惊蛰在树上调整着绳索的角度和力度。
当绳索在沉船上固定好后,他利用柳树的弹性和自身惊人的力量,竟将那沉重的绳索瞬间绷紧,形成了一条连接岸与危船的“生命索”! “快!顺着绳子过来!”苏轶在水里稳住身形,对落水者和船上的幸存者高喊。
有了这条稳固的索道,救援效率大增。
落水者抓住绳索得以不被冲走,船上的兵士和民夫也依次沿着绳索向岸边转移。
苏轶则游弋在索道周围,协助那些体力不支的人。
他的行动感染了其他人。
张氏、李家汉子等码头工人纷纷找来木板、竹篙,驾着小船在周边接应。
一场自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