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红通首犯杨秀珠

关灯
出一双浑浊的眼睛——右眼因黄斑变性几乎失明,左眼也只能模糊看见人影。

    是我,杨秀珠。

    她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

     押解她的警车驶过上海街头,窗外的高楼大厦一闪而过。

    她突然问:温州的人民路,改造得怎么样了?没人回答她。

    当年她拍着胸脯说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的人民路,如今早已成了繁华商圈,只是再也没人记得,那个踩着高跟鞋在工地上叉腰骂人的女市长。

     六、法庭上的最后谢幕 2017年10月13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庭里,气氛肃穆。

    杨秀珠穿着一身灰色囚服,坐在被告席上,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椅面。

    当检察官念出贪污1100余万元、受贿150余万元的指控时,她突然抬起头,嘴角扯出一丝冷笑:这点钱,还不够我当年批一块地的零头。

     庭审进行到一半,她要求发言。

    法警递过话筒,她清了清嗓子,声音突然洪亮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温州大戏院给干部训话的场景:我杨秀珠这辈子,没读过多少书,从馒头店混到副市长,靠的就是一个字。

    可我忘了,这字前面,得有个字。

     说到动情处,她突然朝着旁听席深深鞠了一躬。

    这一躬,弯得很慢,后背的褶皱里藏着13年流亡的风霜——在荷兰中餐馆洗过的碗、在美国监狱缝过的囚服、在纽约地下室啃过的冷面包,都随着这一躬,轻轻落在了尘埃里。

     我对不起温州的老百姓。

    她的声音带着哭腔,当年拆了你们的房,占了你们的地,我...我给你们赔罪了。

     旁听席上,坐着几位当年的拆迁户。

    其中一位老太太攥着纸巾,眼泪掉在膝盖上——当年杨秀珠带人扒她家房顶时,她曾指着鼻子骂你个卖馒头的没良心,可此刻看着这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心里只剩一声叹息。

     七、馒头店前的回望 判决下来那天,温州县前街道的王记馒头店换了新招牌。

    新来的店主听说了杨秀珠的故事,总爱跟顾客念叨:当年那个开票的姑娘,要是一直卖馒头,会不会活得踏实点? 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杨秀珠在狱中表现良好,靠着给其他服刑人员读报纸、写家书打发时间。

    有回监狱组织看纪录片《红色通缉》,放到她在荷兰中餐馆洗碗的片段时,她突然捂住脸,肩膀剧烈地颤抖起来。

     2024年,她因狱中表现获得减刑,出狱那天,阳光正好。

    前来接她的,是当年她收养的女儿——那个被她丢在领导夫人家门口的小女孩,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母女俩没说话,只是默默地走着。

    路过一家馒头店时,热气腾腾的白雾涌出来,裹着熟悉的麦香。

    杨秀珠突然停下脚步,望着红糖馒头的招牌,眼眶湿了。

     妈,回家吧。

    女儿轻轻拉她的手。

     她点点头,一步三回头地跟着走了。

    阳光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段被岁月揉皱又慢慢展平的往事。

     这个从馒头店走出来的女人,用一生验证了一个道理:权力就像酵母,能让野心膨胀成庞然大物,可一旦脱离了规矩的蒸笼,最终只会发成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

    而那些曾被她踩在脚下的平凡日子,到头来,竟成了最奢侈的奢望。

     喜欢大案纪实録请大家收藏:()大案纪实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