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印钞厂奇案

关灯
印钞厂奇案:当5元新钞遇上江南神探 1985年的上海,南京路的霓虹刚爬上骑楼的青砖,黄浦江的汽笛声里还混着自行车的铃铛声。

    这年冬天,广东潮州一间戒备森严的金库内,人民银行的职工老王正戴着白手套清点新钞——那是刚从北京国库调运来的5元券,每张都带着上海印钞厂特有的油墨香,挺括得能割破手指。

     他的手突然顿住了。

     一捆标注1000张的纸包,摸上去竟轻飘飘的。

    拆开封条的瞬间,老王倒吸一口冷气:里面哪有什么新钞,只有一叠印钞厂用来封包的牛皮贴头纸,边缘还留着机器裁切的毛边。

     五千块......他喃喃自语,冷汗顺着额角滑进衣领。

    在那个万元户能上地方报纸的年代,这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十几年的工资。

     三年三案,迷雾重重 这起离奇的失窃案像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湖面,涟漪却远未停止。

     1986年盛夏,广东惠阳工商银行的钱箱里,整整一大包元新钞不翼而飞;1987年暮春,吉林农安的农业银行,又少了5000元5元券。

    三起案件如同复刻:都是上海印钞厂的产品,都用贴头纸调包,都像从铁桶里抽走了水——没人知道钱是怎么消失的。

     消息传到北京,央行行长陈慕华的钢笔在报告上划出深深的折痕:印钞厂是国之重器,从建厂到现在,从没出过这种事! 上海警方立刻成立专案组,由江南名探端木红玉挂帅。

    可侦查员们面对的是座铜墙铁壁:印钞厂的围墙通着高压电,车间门窗都装着防盗网,职工进出要经过三道安检。

    更棘手的是,案发后几个月才回溯现场,别说指纹,连半个可疑的脚印都没留下。

     唯一的线索藏在市井烟火里。

    侦查员在大世界储蓄所发现,有人用连号的5元新钞买了定期存单,又在常熟路储蓄所兑现——这是最原始的。

    可那时的银行没有监控,营业员绞尽脑汁,只记得好像是个男的,穿的确良衬衫。

     案子一拖就是两年,成了压在上海刑侦处心头的巨石。

    直到1987年6月,陈慕华视察上海时拍了桌子:必须限期破案! 这个烫手山芋,最终落到了裘里亭手上。

     神探接棒,立下军令状 接到调令时,裘里亭正在嘉定的稻田里勘察一起杀人案。

    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刑警,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泥点,指间的烟卷燃得只剩烟蒂。

    作为上海刑侦三剑客之一,他破过的奇案能装满一整个档案柜,但印钞厂失窃案的棘手程度,还是让他皱紧了眉头。

     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