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纺织女工纵火案

关灯
1993年12月的福州,湿冷的空气裹着闽江的水汽,像一块浸了水的棉布贴在人脸上。

    中旬的一个凌晨,城东那家合资纺织厂突然爆发出冲天火光,橘红色的焰舌舔舐着灰蒙蒙的天,把附近居民窗玻璃映得通红——这场后来被载入地方档案的大火,在纺织厂堆成山的棉纱堆里疯狂啃噬,最终吞下了61条生命,还在15人身上刻下了永不褪色的灼痕。

     消息像长了翅膀,三天内就飞遍了全国。

    人们在街头巷尾扼腕叹息时,没人能想到,这场灾难的源头,藏在一个19岁姑娘的棉袄口袋里。

     两天后晌午,福州老城区一间逼仄的单元房里,董杨玲正蹲在地上擦地板。

    她穿着洗得发白的碎花棉袄,额前碎发被汗水粘在脸上,手里的抹布一下下刮着水泥地上的污渍。

    突然,一声巨响,防盗门被撞开,几名穿着藏青色警服的人闯了进来,皮鞋踩在刚擦净的地上,留下几道黑印。

     董杨玲,跟我们走一趟。

     冰冷的手铐锁住手腕时,她还攥着那块湿漉漉的抹布,眼里的惊愕像被踩碎的玻璃碴。

    谁也没料到,这个看起来和厂里其他女工没两样的姑娘,会在半个月后站在被告席上,听着法官念出两个字时,突然像被抽走了骨头,瘫在地上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

     怎么会是死刑呢......我就是想烧点东西出气啊......她反复念叨着,声音细得像棉纱,却没人能听清那些被泪水泡烂的词句。

     这个19岁的纺织女工,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 董杨玲是在福州南台岛的棚户区长大的。

    青灰色的瓦片下,逼仄的巷子像迷宫,她的童年记忆里,总飘着母亲尖利的骂声:傻丫头!便宜不占就是吃亏!父母在菜市场摆摊卖菜,每天回家都要数着硬币抱怨今天又被谁了,久而久之,占便宜成了刻在她骨子里的生存法则。

     十岁那年,她去姑妈家拜年,趁大人不注意,把桌上的水果糖揣了半兜。

    母亲发现后没骂她,反而笑着摸她的头:懂事了。

    从那以后,她串门时的口袋就总装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姨妈家的发卡、舅舅的打火机、表哥的橡皮......亲戚们起初碍于情面不说什么,直到有一次,她翻箱倒柜找出了外婆压箱底的银镯子,攥在手里死活不肯放,亲戚们才彻底寒了心。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