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关灯
小
中
大
只要击败董卓,太平便会重现。
至少,能回到从前的汉室, 甚至,比从前更好。
毕竟,刘宏已死, 宦官尽诛, 党锢之祸随他们的落幕而终结。
这是士族集团的胜利, 大小士族皆以为,盛世将至, 他们将亲手缔造这盛世! 可如今, 陈渡却说—— 乱世已至, 乱世就在眼前, 汉室,再难复兴。
众人惊惶难安,脊背发寒, 不由自主地担忧起自身与家族的命运。
若真如陈渡所言, 在这兵戈肆虐的乱世里, 往昔那种有财有地、安稳度日, 便能筹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日子, 将彻底终结。
“可依太阿之见,十八路诸侯中,竟无一人赤心报国?” 曹操此刻仍忠于汉室,一心要做征西将军,自然觉得他人亦如此。
陈渡微微颔首,唇角轻抿: “或许有吧。
” 但像主公这般,甘愿为汉室赴汤蹈火、肝脑涂地的... 绝无仅有。
曹操闻言愕然。
若此言属实,我等在此何为?不如及早归去早谋出路? 有人出声问道。
发问者语调不似争辩,反透着几分颓唐与惶恐。
众人顿时议论纷纷,言辞间既有时局之愤懑,亦有前途未卜之忧惧。
确实!依你所言,诸侯为阻袁绍抢得首功,定然不肯全力讨董。
袁绍为保全实力,也必不肯率先出兵。
难怪多日来联军裹足不前,终日设宴作乐,何来讨董之意? 更闻河内太守王匡竟纵兵劫掠治下百姓,简直荒谬! 既如此,不若早日撤兵另谋出路,趁实力尚存,亦可割据一方! 主公志在匡扶汉室,岂能临阵退缩?! 若首个退出联盟离开酸枣,天下人如何看待主公?岂非落得不忠不义之名? 陈渡寥寥数语掀起轩然**。
满座各执己见之际,白衣戏志才默然注视陈渡与曹操,始终未发一语。
曹操亦陷入长久沉默。
此番议事务本为商讨讨董良策,未料经陈渡剖析,竟转为如何保存实力割据一方。
若真如其言,汉室辉煌难复,天下将陷大乱,不知多少生灵涂炭。
倘若袁绍欲效董卓之行...甚或志不止于此?昔日袁绍常言其以世祖光武皇帝刘秀为楷模,彼时只道其志向高远。
如今天下大乱,若其当真欲效光武... 思及与袁绍近三十载相交,自己始终是其最坚定支持者与得力臂助。
若袁绍行悖逆之事,难道还要继续依附此等乱臣贼子? 曹操心头涌起难以言喻的酸楚,昔日知己竟要走向陌路? 他的目光长久停留在陈渡身上,这个从容镇定的年轻人此刻在他眼中已然褪去所有身份标签。
蔡邕女婿的称谓不再重要,需要照拂的后生形象也彻底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足以搅动风云的谋士形象——寥寥数语便如利剑劈开迷雾,将天下棋局清晰呈现。
更令人心惊的是这份洞察力与年龄的反差。
最难得的是少年既不因惊世见解而骄矜,亦不因局势严峻而惶恐。
这般心性,恰似浊世清流。
乱世的浪潮确实拍到了眼前。
是该谋划未来了。
但第一步该迈向何方? 时间的流逝在寂静中格外分明。
当第三炷香即将燃尽时,曹操终于挥退众人。
陈渡正欲告退,忽见主君眼中暗含深意。
戏志才同样察觉这个细节,离去的脚步略显沉重,直至被曹操唤住才稍感宽慰。
这位谋士看得很明白:无论韬略或格局,自己都难及陈渡项背。
真正刺痛他的并非才智差距,而是对方那份沉稳气度。
相较自己献策后的暗自得意,那个年轻人始终如深潭止水——这才是成大事者该有的模样。
当厅内只剩三人,曹操忽然上前攥住陈渡的双手。
他仰视
至少,能回到从前的汉室, 甚至,比从前更好。
毕竟,刘宏已死, 宦官尽诛, 党锢之祸随他们的落幕而终结。
这是士族集团的胜利, 大小士族皆以为,盛世将至, 他们将亲手缔造这盛世! 可如今, 陈渡却说—— 乱世已至, 乱世就在眼前, 汉室,再难复兴。
众人惊惶难安,脊背发寒, 不由自主地担忧起自身与家族的命运。
若真如陈渡所言, 在这兵戈肆虐的乱世里, 往昔那种有财有地、安稳度日, 便能筹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日子, 将彻底终结。
“可依太阿之见,十八路诸侯中,竟无一人赤心报国?” 曹操此刻仍忠于汉室,一心要做征西将军,自然觉得他人亦如此。
陈渡微微颔首,唇角轻抿: “或许有吧。
” 但像主公这般,甘愿为汉室赴汤蹈火、肝脑涂地的... 绝无仅有。
曹操闻言愕然。
若此言属实,我等在此何为?不如及早归去早谋出路? 有人出声问道。
发问者语调不似争辩,反透着几分颓唐与惶恐。
众人顿时议论纷纷,言辞间既有时局之愤懑,亦有前途未卜之忧惧。
确实!依你所言,诸侯为阻袁绍抢得首功,定然不肯全力讨董。
袁绍为保全实力,也必不肯率先出兵。
难怪多日来联军裹足不前,终日设宴作乐,何来讨董之意? 更闻河内太守王匡竟纵兵劫掠治下百姓,简直荒谬! 既如此,不若早日撤兵另谋出路,趁实力尚存,亦可割据一方! 主公志在匡扶汉室,岂能临阵退缩?! 若首个退出联盟离开酸枣,天下人如何看待主公?岂非落得不忠不义之名? 陈渡寥寥数语掀起轩然**。
满座各执己见之际,白衣戏志才默然注视陈渡与曹操,始终未发一语。
曹操亦陷入长久沉默。
此番议事务本为商讨讨董良策,未料经陈渡剖析,竟转为如何保存实力割据一方。
若真如其言,汉室辉煌难复,天下将陷大乱,不知多少生灵涂炭。
倘若袁绍欲效董卓之行...甚或志不止于此?昔日袁绍常言其以世祖光武皇帝刘秀为楷模,彼时只道其志向高远。
如今天下大乱,若其当真欲效光武... 思及与袁绍近三十载相交,自己始终是其最坚定支持者与得力臂助。
若袁绍行悖逆之事,难道还要继续依附此等乱臣贼子? 曹操心头涌起难以言喻的酸楚,昔日知己竟要走向陌路? 他的目光长久停留在陈渡身上,这个从容镇定的年轻人此刻在他眼中已然褪去所有身份标签。
蔡邕女婿的称谓不再重要,需要照拂的后生形象也彻底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足以搅动风云的谋士形象——寥寥数语便如利剑劈开迷雾,将天下棋局清晰呈现。
更令人心惊的是这份洞察力与年龄的反差。
最难得的是少年既不因惊世见解而骄矜,亦不因局势严峻而惶恐。
这般心性,恰似浊世清流。
乱世的浪潮确实拍到了眼前。
是该谋划未来了。
但第一步该迈向何方? 时间的流逝在寂静中格外分明。
当第三炷香即将燃尽时,曹操终于挥退众人。
陈渡正欲告退,忽见主君眼中暗含深意。
戏志才同样察觉这个细节,离去的脚步略显沉重,直至被曹操唤住才稍感宽慰。
这位谋士看得很明白:无论韬略或格局,自己都难及陈渡项背。
真正刺痛他的并非才智差距,而是对方那份沉稳气度。
相较自己献策后的暗自得意,那个年轻人始终如深潭止水——这才是成大事者该有的模样。
当厅内只剩三人,曹操忽然上前攥住陈渡的双手。
他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