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关灯
太阿远见卓识,戏某心悦诚服! 志才兄谬赞。

    陈渡正色回礼。

     戏志才目光灼灼:太阿所言三策,皆系于孙坚与西凉军交锋之局。

    莫非是要驱虎相争,坐收渔利? 陈渡颔首:然也。

     戏志才忽生疑虑:若孙坚退兵... 断无可能。

    陈渡斩钉截铁。

     (戏志才不解其故。

    陈渡解释道:孙坚征战十五载,曾与董卓共讨凉州叛军,深知其虚实。

    今连战皆捷,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董卓已是强弩之末。

     军中断粮已久,士气低迷,但孙坚执意不撤军。

     三日前造访鸡落山,便发现缺粮困境已持续多日。

     若真打算退兵,早该行动。

     孙坚正在兵行险着。

     他坚持不退,实指望联军恢复粮草供应。

     然各路诸侯怎会轻易为孙坚调粮? 先前已言明,诸侯本就不欲讨伐董卓,只求遏制其势力扩张。

     偏偏孙坚连战告捷。

     这般情势,诸侯们岂能不心生警惕? 若孙坚真一举击溃董卓,他们颜面何存? 故粮草调度者,断不会为孙坚输送补给。

     粮荒将持续,直至孙坚惨败之日。

     届时,联军自会重新开仓供粮。

     当真各怀鬼胎。

    曹操眯眼叹息,如此看来,孙坚唯有劫掠百姓一途。

     陈渡摆手:孙坚虽骁勇,眼下尚不至于劫掠黎民。

     但其麾下兵卒未必能恪守军纪。

     此举只会加剧内部矛盾。

     故而孙坚败局已定。

     言至此,陈渡暂作停顿。

     原来如此。

    戏志才茅塞顿开,目光灼灼注视着陈渡,满脸钦佩。

     陈渡续道:方才所言破局三策,皆基于孙坚兵败之局。

     上策—— 效黄雀伺机而动。

     待孙坚两万大军溃败,西凉军乘胜追击之际, 主公亲率精兵设伏,攻其不备,可获全胜。

     此策伤亡最微,战果最丰。

     中策,联孙抗董。

     主公主动示警,告知西凉军来袭之危。

     两军合兵设伏。

     此策须正面接战,伤亡较大,战果需与孙坚均分。

     下策乃中策变通—— 若孙坚拒结盟,便转取此策。

     虽孙坚未必尽信预警,但必加强戒备。

     有备而战,当不至溃不成军。

     只要孙坚军能拖住西凉主力, 主公便可趁汜水关守备空虚,全力夺关。

     ◆火攻军略◆ “不胜亦可守成。

     “若短时难克汜水,当即转战鸡落山。

     “与孙坚合围,必令董卓溃不成军。

     “此计虽险,战果浮动—— “大胜则夺关, “小胜亦能挫敌。

     “全赖诸将如臂使指。

    ” 陈渡话音落,帐中静默蔓延。

     曹操与戏志才正逐字推敲这三策玄机。

     香灰寸断时,曹操眼中已燃起战意。

     他侧首望去—— 陈渡玄衣如墨,闭目凝神。

     这三策说来直白, 却能道人所不能道。

     自局势剖析至应对变化, 环环相扣,无懈可击。

     “先生大才!”曹操突然握住陈渡双手。

     戏志才尚在怔忡,曹操已将二人手掌重重交叠: “得二位臂助,霸业可期!” 烛影摇红至三更,连膳食都忘了传唤。

     “明日续议。

    ” 曹操目送二人离去, 暗中掏出怀中帛画。

     画中青年肖像渐渐在火焰中蜷曲。

     (他始终记得: 那日蔡邕笔迹虽然无误, 但枭雄从不轻信。

     锋芒太盛者, 更需以火验真金。

    ) 今日召陈渡前来议事,已表明对其疑虑尽消。

     蔡邕之婿的身份,确为陈渡无疑。

     然今日陈渡所展露的才略,当真石破天惊。

     令他胸中激荡,几难自持! 昔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