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力辞工部员外郎,活字传遍大夏疆

关灯
力辞工部员外郎,活字传遍大夏疆 【大夏皇宫·养心殿】 初夏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金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御案上堆着赵洐呈上来的一百本《孝经》,皇帝赵宏随手抽出一本,指尖拂过纸面——活字印刷的字迹虽不如名家手迹灵动,却字字工整、墨色均匀,比翰林院学士们七扭八歪的抄本还要齐整。

     “这活字术,倒真是省时省力。

    ”皇帝摩挲着书页边缘,抬眼看向站在殿中的赵洐,“李德全说,你三天刻字模,两天印完百本?” 赵洐(躬身):回父皇,多亏瓦匠王二技艺精湛,日夜赶工才得以完成。

    儿臣不过是出了个主意。

     皇帝轻笑一声,将书卷放回案上:“你倒会谦虚。

    工部眼下正缺个懂实务的人,你去当员外郎,专管活字印刷之事,把这法子在官坊里推开来,如何?” 这话一出,侍立一旁的李德全眼尾跳了跳——工部员外郎虽是从六品小官,却管着全国营造、器物之事,离权力中枢近得很。

    陛下这是明着要给九皇子抬举了。

     赵洐却沉默片刻,缓缓叩首:“父皇厚爱,儿臣心领。

    但儿臣斗胆,请辞此职。

    ” 皇帝脸上的笑意淡了几分:“哦?你不愿?” 赵洐(抬头,目光坦然):儿臣并非不愿为父皇分忧,只是觉得,活字之术若只藏于官坊,未免太可惜了。

     “放肆!”皇帝尚未发话,站在殿角的太子詹事突然出声,“陛下赐官是天大的恩典,你竟敢推辞?莫非还在记恨冷宫的日子?” 赵洐没理会他,只望着皇帝道:“父皇试想,若民间书坊都能用活字印书,经史典籍的价钱能降一半,寒门学子是不是就有书可读了?各州府用活字印文告、编税册,是不是能省出三成人力?”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清晰:“儿臣斗胆请父皇下旨,让活字术在全国推广——官坊要用,民间书坊愿用者,朝廷也该扶持。

    ” 皇帝指尖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目光深邃。

    他原是想把这新术攥在手里,让赵洐当个听话的工具,却没料到这儿子竟有如此格局。

     皇帝:民间用活字,若印些谋逆的话本,或是篡改经史,怎么办? 赵洐:可设“校书局”,由翰林院学士牵头,凡印书必先送审,盖了校书印才能发行。

    违禁者,查抄书坊,流放三千里。

    既有规矩,何愁乱象? 李德全在心里暗暗点头——这法子既放开了活字术,又把审查权捏在朝廷手里,倒是周全。

     皇帝盯着赵洐看了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