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昭铁厂”立威
关灯
小
中
大
潘汝璋倒台,赵三虎覆灭,徐州地界如同经历了一场彻底的大扫除。
曾经盘踞在昭铁厂头顶的阴霾被一扫而空,漕运集团的明枪暗箭暂时敛去,地方宵小亦为之胆寒。
官场震动,商界侧目,民间传颂。
林昭与他的昭铁总厂,以其不容置疑的技艺、聚拢人心的手腕和关键时刻的雷霆手段,真正立起了字号,树起了威望。
得了官方背书,又清除了外患,昭铁总厂如同卸下重枷的巨人,开始迅猛扩张。
原本的铁匠铺后院及周边大片区域尽数划入总厂。
奎河西岸是高炉、炒钢、水力锻锤的旧地,东岸大片荒地则被迅速平整。
尘土飞扬中,一座座新工坊拔地而起,布局井然。
规模最大的轧钢坊内,经过第三次改良的巨型水力轧机如同蛰伏的钢铁巨兽,在水流驱动下发出低沉的轰鸣。
烧至白热的软钢钢坯被巨大铁钳夹持,送入刻有精确“工”字形凹槽的沉重轧辊之间。
伴随着刺耳的金属摩擦声与四溅的火星,通红的钢坯被强行塑形,逐渐冷却成一根根长达三丈、泛着冷冽银光的工字钢轨。
“稳住!注意进给!”王铁臂声如洪钟,亲自在轧机旁指挥。
他如今是轧钢坊主,黝黑的脸上满是油汗,眼神锐利。
年轻的工徒陈石头跟着李老蔫学习矫直。
他用长钩小心牵引着尚有余温的钢轨,安置在超长校准平台上。
李老蔫眯着眼,将水准仪放在轨面,仔细调整。
“左边,高了半丝。
” 陈石头立刻拿起特制铜锤,在指定位置轻轻一敲。
动作精准,力道恰好。
经过数月苦学,这曾因失误被斥责的流民青年,已是矫直工序的好手。
“李师傅,您看可行?” 李老蔫再次检查,满意点头:“不错,眼力有长进。
记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钢轨铺设若有丝毫弯曲,将来火轮车行于其上,轻则颠簸,重则车毁人亡。
” “弟子明白。
”陈石头郑重应道。
毗邻的木工作坊弥漫着桐油与木材香气。
从徽州、江西采买的上等松木、槐木堆积如山。
匠人按林昭制定的严格尺寸切割、刨光、钻孔。
加工成型的枕木随后送入新建的蒸煮油池。
孙石头负责整个木工坊与枕木处理。
他站在蒸煮池旁,对副手道:“少掌柜吩咐,每批枕木须蒸足七日,少一刻不行。
此乃百年大计,马虎不得。
” “孙坊主放心,我们都按规矩来。
只是桐油耗费巨大,成本不菲。
” “眼光须放长远。
”孙石头学着林昭语气,“这些枕木若能沿用二三十年,比那三五年即腐的,不知省下多少银钱。
少掌柜的算计,从无差错。
” 新辟的铆接场上,火星四溅,热火朝天。
烧红的特制铆钉被工匠用长钳迅速夹起,穿过钢轨底部预留孔洞与下方枕木对应孔位。
另一侧的壮汉立刻用带凹坑的“铆钉模”顶住铆钉头,力士则抡起沉重特制大锤,猛力砸击铆钉另一端! “铛——!”巨响声中,红热铆钉在千钧之力下变形、膨胀,如开花般牢牢扣死枕木,将钢轨与枕木结为坚固整体。
“检查铆接质量!”工头高声喊道。
检验员立即上前,用特制卡尺测量铆钉头形状尺寸,合格后于台账记下一笔。
这“热铆”之法乃林昭坚持的核心工艺,虽费时费力,其连接强度却远非普通铁钉可比。
每个铆接点皆须严格检验,确保万无一失。
而在厂区最核心、戒备最森严的“机车院”内,景象迥异。
此处相对安静,却凝聚着昭铁厂最顶尖的技艺与最迫切的期望。
院内无震耳轰鸣,唯有锉刀打磨金属的沙沙声、低声议论与图纸翻动的哗啦声。
十余名由林昭亲自遴选、心灵手巧且口风严密的巧匠,正围绕着那被称作“火轮之心”的单缸蒸汽机原型,进行着一次次枯燥而关键的尝试。
地上散落着各种加工过半或已报废的零件——气缸、活塞、连杆、阀门……精度要求极高,材质要求苛刻。
“仍是不行。
”钟师傅——那位自南京军器局退下的老匠人——叹了口气,将又一个漏气的气缸置于一旁,“这铸造工艺,终是达不到少掌柜要求的光洁度。
” 林昭拿起那报废气缸,于灯下细看。
内壁上细微砂眼与不够光滑的表面,在常人眼中或不算什么,在他这冶金工程硕士看来,却是致命缺陷。
“钟师傅,非是尔等手艺问题。
”林昭放下气缸,语气平和,“是吾等方法须得改进。
我有一想……” 他取炭笔于石板上画了起来:“铸造时可采用泥范镀炭工艺,提升型腔表面光洁。
铸成后,再用我设计的这简易镗床进行内壁精加工。
虽慢些,精度应能提升不少。
” 钟师傅凑近细观,浑浊老眼渐放光芒:“妙啊!少掌柜此法,或真可成!” “然在此之前,”林昭转向众人,“须先解决密封之难。
我一直在想,或可在活塞上加装一种弹性密封环……” 他详细解释活塞环的原理与制法,工匠们凝神静听。
于此时代,这些概念无疑超前,然经近一年共事,这些顶尖匠人已习惯林昭那些“奇思妙想”,并亲眼见
曾经盘踞在昭铁厂头顶的阴霾被一扫而空,漕运集团的明枪暗箭暂时敛去,地方宵小亦为之胆寒。
官场震动,商界侧目,民间传颂。
林昭与他的昭铁总厂,以其不容置疑的技艺、聚拢人心的手腕和关键时刻的雷霆手段,真正立起了字号,树起了威望。
得了官方背书,又清除了外患,昭铁总厂如同卸下重枷的巨人,开始迅猛扩张。
原本的铁匠铺后院及周边大片区域尽数划入总厂。
奎河西岸是高炉、炒钢、水力锻锤的旧地,东岸大片荒地则被迅速平整。
尘土飞扬中,一座座新工坊拔地而起,布局井然。
规模最大的轧钢坊内,经过第三次改良的巨型水力轧机如同蛰伏的钢铁巨兽,在水流驱动下发出低沉的轰鸣。
烧至白热的软钢钢坯被巨大铁钳夹持,送入刻有精确“工”字形凹槽的沉重轧辊之间。
伴随着刺耳的金属摩擦声与四溅的火星,通红的钢坯被强行塑形,逐渐冷却成一根根长达三丈、泛着冷冽银光的工字钢轨。
“稳住!注意进给!”王铁臂声如洪钟,亲自在轧机旁指挥。
他如今是轧钢坊主,黝黑的脸上满是油汗,眼神锐利。
年轻的工徒陈石头跟着李老蔫学习矫直。
他用长钩小心牵引着尚有余温的钢轨,安置在超长校准平台上。
李老蔫眯着眼,将水准仪放在轨面,仔细调整。
“左边,高了半丝。
” 陈石头立刻拿起特制铜锤,在指定位置轻轻一敲。
动作精准,力道恰好。
经过数月苦学,这曾因失误被斥责的流民青年,已是矫直工序的好手。
“李师傅,您看可行?” 李老蔫再次检查,满意点头:“不错,眼力有长进。
记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钢轨铺设若有丝毫弯曲,将来火轮车行于其上,轻则颠簸,重则车毁人亡。
” “弟子明白。
”陈石头郑重应道。
毗邻的木工作坊弥漫着桐油与木材香气。
从徽州、江西采买的上等松木、槐木堆积如山。
匠人按林昭制定的严格尺寸切割、刨光、钻孔。
加工成型的枕木随后送入新建的蒸煮油池。
孙石头负责整个木工坊与枕木处理。
他站在蒸煮池旁,对副手道:“少掌柜吩咐,每批枕木须蒸足七日,少一刻不行。
此乃百年大计,马虎不得。
” “孙坊主放心,我们都按规矩来。
只是桐油耗费巨大,成本不菲。
” “眼光须放长远。
”孙石头学着林昭语气,“这些枕木若能沿用二三十年,比那三五年即腐的,不知省下多少银钱。
少掌柜的算计,从无差错。
” 新辟的铆接场上,火星四溅,热火朝天。
烧红的特制铆钉被工匠用长钳迅速夹起,穿过钢轨底部预留孔洞与下方枕木对应孔位。
另一侧的壮汉立刻用带凹坑的“铆钉模”顶住铆钉头,力士则抡起沉重特制大锤,猛力砸击铆钉另一端! “铛——!”巨响声中,红热铆钉在千钧之力下变形、膨胀,如开花般牢牢扣死枕木,将钢轨与枕木结为坚固整体。
“检查铆接质量!”工头高声喊道。
检验员立即上前,用特制卡尺测量铆钉头形状尺寸,合格后于台账记下一笔。
这“热铆”之法乃林昭坚持的核心工艺,虽费时费力,其连接强度却远非普通铁钉可比。
每个铆接点皆须严格检验,确保万无一失。
而在厂区最核心、戒备最森严的“机车院”内,景象迥异。
此处相对安静,却凝聚着昭铁厂最顶尖的技艺与最迫切的期望。
院内无震耳轰鸣,唯有锉刀打磨金属的沙沙声、低声议论与图纸翻动的哗啦声。
十余名由林昭亲自遴选、心灵手巧且口风严密的巧匠,正围绕着那被称作“火轮之心”的单缸蒸汽机原型,进行着一次次枯燥而关键的尝试。
地上散落着各种加工过半或已报废的零件——气缸、活塞、连杆、阀门……精度要求极高,材质要求苛刻。
“仍是不行。
”钟师傅——那位自南京军器局退下的老匠人——叹了口气,将又一个漏气的气缸置于一旁,“这铸造工艺,终是达不到少掌柜要求的光洁度。
” 林昭拿起那报废气缸,于灯下细看。
内壁上细微砂眼与不够光滑的表面,在常人眼中或不算什么,在他这冶金工程硕士看来,却是致命缺陷。
“钟师傅,非是尔等手艺问题。
”林昭放下气缸,语气平和,“是吾等方法须得改进。
我有一想……” 他取炭笔于石板上画了起来:“铸造时可采用泥范镀炭工艺,提升型腔表面光洁。
铸成后,再用我设计的这简易镗床进行内壁精加工。
虽慢些,精度应能提升不少。
” 钟师傅凑近细观,浑浊老眼渐放光芒:“妙啊!少掌柜此法,或真可成!” “然在此之前,”林昭转向众人,“须先解决密封之难。
我一直在想,或可在活塞上加装一种弹性密封环……” 他详细解释活塞环的原理与制法,工匠们凝神静听。
于此时代,这些概念无疑超前,然经近一年共事,这些顶尖匠人已习惯林昭那些“奇思妙想”,并亲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