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铁轨向西
关灯
小
中
大
匠人走在最前头。
他们手持林昭指导制作的简易水坪仪(利用连通器原理保持两端水面等高)和长长的标尺、绳缆,如同为大地的脉络问诊的医师,一丝不苟地反复校验着路线的纵向坡度与横向平整度。
他们需要在高低起伏、沟壑纵横的自然地形上,为这条钢铁巨龙找出一条尽可能平直、缓坡的完美路径,这是铁路赖以平稳运行的,容不得半点偏差。
不时有激烈的争论声传来,往往是为了某个坡度的细微调整是否值得投入巨大土方,或者某个弯道能否采用更小的半径以节省里程。
土方组是这支筑路大军绝对的主力,人数也最为庞大。
成千上万的精壮劳力,主要来自徐州本地及周边遭了灾、亟待活路的流民,他们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划分区段,挥舞着沉重的铁锹、尖锐的镐头、硕大的土筐和夯土的石硪,低沉而富有节奏的号子声震天动地,与工具撞击泥土岩石的声响混杂在一起,奏响了建设的主旋律。
严格按照林昭分层夯筑的严苛要求,他们需要先将松软的表层土壤挖开,遇到洼地则需填土,将路基用筛选过的黏土一层层填铺,每铺一层,便有数十人合力抬起巨大的石夯,喊着号子,将其反复夯实,务求筑成一条高于周围地面、内部致密如石、坚固无比的土龙之基。
这是一项极其耗费体力的艰苦工作,汗水如同溪流般浸透了他们简陋的衣衫,在古铜色的皮肤上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石方组的工匠则专门与坚硬的岩石和砾石打交道。
他们在线路附近寻找到合适的石料场,负责用锤、凿、钎开采山石,并将其敲碎、筛选成大小均匀的碎石。
这些碎石将被用作,铺设在夯实的路基之上,起到至关重要的排水、缓冲车轮冲击和分散巨大压力的作用。
叮叮当当、富有韵律的凿石声,连绵不绝,为这首雄浑的筑路交响乐增添了无比铿锵而坚实的节奏。
枕木组的工匠紧随其后。
他们将已经用桐油反复浸泡、做好防腐处理的本地槐木枕木,按照林昭图纸上规定的严格间距,用墨线精准标位,然后铺设平整好的道砟层上。
每一根枕木的水平与位置,都直接影响着未来钢轨的平顺与稳固,关乎行车安全。
然而,工程的推进,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当线路向前延伸,需穿过一片当地人称烂泥洼的广阔低洼沼泽地时,意想不到的麻烦来了。
施工队伍按照常规方法,将一车车土石倾倒入沼泽,企图填平它,然而那些材料就像被无形的大嘴吞噬了一样,迅速沉陷下去,反复填埋数次,皆是如此,留下一个个不断扩大的泥潭。
面对这片仿佛深不见底的泥泞困境,即便是经验最丰富的老河工、老匠人也感到束手无策,筑路队伍的士气不可避免地有些低落和沮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昭闻讯,立刻带着李老蔫、王铁臂等几位核心工匠亲临现场。
他仔细观察了泥沼的地质情况,甚至让人用长长的竹竿试探不同区域的深度,沉吟思索片刻后,提出了一个让在场众人眼前一亮的创造性方案——夯桩固基,席垫承托之法。
他当即命人就近砍伐大量碗口粗细的硬质木材,将一端削尖,制成一片密集的木桩林地。
随后,由数百名精选的壮汉分成数组,喊着低沉而整齐的号子,轮流挥动沉重的铁锤、石夯,将这些木桩一根接一根、密集地打入看似无底的沼泽深处,直到触及下方坚硬的原始土层。
然后,再在这些纵横交错、露出泥面的木桩顶端,铺设上厚厚数层用坚韧竹篾编织成的宽大席垫,形成一张巨大的。
最后,才在这张人工造就的坚固上方填充大量的碎石和黏土,分层夯实。
此法虽然耗费了惊人的工时和木料、竹材,却有效地住了流动的软泥,构筑起了足以承载钢铁轨道与奔驰列车的坚实地基。
望着终于不再下陷、逐渐成型的路基,所有参与其中的工匠和力夫,无不对林昭的奇思妙想和果断决策叹服不已,信心大增。
铁路,就这样一寸寸、一里里地顽强向西延伸,它也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沿线无数百姓好奇、复杂、乃至疑虑的目光。
附近的乡民们,从最初的远远观望,指指点点,到后来逐渐靠近,站在田埂上、高坡处,甚至有些胆大的孩童会跑到工地边缘,瞪大眼睛看着这前所未有的宏大场面。
各种声音,开始在村头巷尾、田间地头发酵、流传。
乖乖,这得耗费多少人工?多少银子?就为了在地上铺这两条铁杠子?有这些钱粮,修修咱们年久失修的河堤,加固一下奎水堰闸,岂不是更实在?一个满脸皱纹、手拄锄头的老农,望着那不见首尾、忙碌不休的筑路队伍,浑浊的眼里满是困惑与不解。
听那些从城里回来的人说,那叫的铁家伙,自己能跑,不用牛马骡子拉拽,屁股后面还呼呼冒着黑烟,你说这事,能是真的吗?一个年轻的后生,既感兴奋又满心怀疑地询问身旁的同伴。
我看,悬乎得很!陈知府和林少掌柜固然是能人,炼出的铁器是好用,那水力锤也端的是厉害,可这事……终究是太玄了,无畜自动,闻所未闻,怕是有些违背祖宗传下来的常理啊。
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像是读过几天私塾的老学究,背着手,忧心忡忡地摇着头。
怀疑与期待,朴素的好奇与莫名的恐惧,在这片承载了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激烈地交织、碰撞着。
而真正的挑战,很快便超越了纯粹的技术与工程层面,以更尖锐的形式显现出来。
这一日,筑路队伍前方出现了一片荒草丛生、坟冢累累的乱葬岗。
按照勘测组反复核定的最佳路线,铁路需从此处经过,不可避免地需要迁移一部分年代久远、无人祭扫的无主荒坟。
此事本就极为敏感,触及了民间最根本的宗族观念与祖先崇拜,立刻便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捕捉并利用了起来。
几个穿着体面绸衫、看似乡绅模样的人,簇拥着一位留着山羊胡、眼神精明中透着狡黠的老者,身后还跟着一群手持锄头、铁锹等农具,情绪明显被煽动起来的村民,黑压压地堵住了筑路队伍的去路。
现场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充满了火药味。
不能挖!绝不能让他们动土!为首那位山羊胡乡绅,挥舞着手臂,义正词严地高声喊道,声音带着刻意渲染的悲愤,此乃我先人安息之吉壤,魂魄所依!尔等在此大兴土木,铺设铁轨,金铁之物煞气冲天,这是惊扰祖宗安宁,更是破坏我胡氏一族风水龙脉,断了我们的运势根基!这铁轨,坏了地气,是要让我们全村倒大霉,断子绝孙的啊! 对!不能挖!惊扰了祖宗先灵,谁担待得起这个罪过! 滚回去!你们这些坏风水的灾星!被他煽动起来的村民们群情激愤,挥舞着手中的农具,大声地鼓噪、谩骂着,一步步向前逼近。
负责此段工程的工头试图上前解释,说明官府和昭铁厂会按照既定章程,给予合理的迁坟补偿,并负责妥善安置,然而在喧嚣与愤怒的声浪中,他的声音如同石沉大海,无人肯静心聆听。
激动的村民甚至开始推搡前排的筑路工人,抢夺他们手中的工具。
冲突一触即发,眼看就要从口角争执演变成大规模的流血殴斗事件。
消息被快马加鞭报至正在总厂处理事务的林昭处。
彼时,他正在与汪承业商议后续枕木桐油的大宗采购与运输事宜。
闻听此讯,林昭并未立刻勃然大怒或亲自率领厂卫前去弹压。
他冷静地思忖片刻,对身旁精明的徽商领袖说道:汪东家,恐怕要劳烦你手下那些消息灵通、善
他们手持林昭指导制作的简易水坪仪(利用连通器原理保持两端水面等高)和长长的标尺、绳缆,如同为大地的脉络问诊的医师,一丝不苟地反复校验着路线的纵向坡度与横向平整度。
他们需要在高低起伏、沟壑纵横的自然地形上,为这条钢铁巨龙找出一条尽可能平直、缓坡的完美路径,这是铁路赖以平稳运行的,容不得半点偏差。
不时有激烈的争论声传来,往往是为了某个坡度的细微调整是否值得投入巨大土方,或者某个弯道能否采用更小的半径以节省里程。
土方组是这支筑路大军绝对的主力,人数也最为庞大。
成千上万的精壮劳力,主要来自徐州本地及周边遭了灾、亟待活路的流民,他们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划分区段,挥舞着沉重的铁锹、尖锐的镐头、硕大的土筐和夯土的石硪,低沉而富有节奏的号子声震天动地,与工具撞击泥土岩石的声响混杂在一起,奏响了建设的主旋律。
严格按照林昭分层夯筑的严苛要求,他们需要先将松软的表层土壤挖开,遇到洼地则需填土,将路基用筛选过的黏土一层层填铺,每铺一层,便有数十人合力抬起巨大的石夯,喊着号子,将其反复夯实,务求筑成一条高于周围地面、内部致密如石、坚固无比的土龙之基。
这是一项极其耗费体力的艰苦工作,汗水如同溪流般浸透了他们简陋的衣衫,在古铜色的皮肤上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石方组的工匠则专门与坚硬的岩石和砾石打交道。
他们在线路附近寻找到合适的石料场,负责用锤、凿、钎开采山石,并将其敲碎、筛选成大小均匀的碎石。
这些碎石将被用作,铺设在夯实的路基之上,起到至关重要的排水、缓冲车轮冲击和分散巨大压力的作用。
叮叮当当、富有韵律的凿石声,连绵不绝,为这首雄浑的筑路交响乐增添了无比铿锵而坚实的节奏。
枕木组的工匠紧随其后。
他们将已经用桐油反复浸泡、做好防腐处理的本地槐木枕木,按照林昭图纸上规定的严格间距,用墨线精准标位,然后铺设平整好的道砟层上。
每一根枕木的水平与位置,都直接影响着未来钢轨的平顺与稳固,关乎行车安全。
然而,工程的推进,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当线路向前延伸,需穿过一片当地人称烂泥洼的广阔低洼沼泽地时,意想不到的麻烦来了。
施工队伍按照常规方法,将一车车土石倾倒入沼泽,企图填平它,然而那些材料就像被无形的大嘴吞噬了一样,迅速沉陷下去,反复填埋数次,皆是如此,留下一个个不断扩大的泥潭。
面对这片仿佛深不见底的泥泞困境,即便是经验最丰富的老河工、老匠人也感到束手无策,筑路队伍的士气不可避免地有些低落和沮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昭闻讯,立刻带着李老蔫、王铁臂等几位核心工匠亲临现场。
他仔细观察了泥沼的地质情况,甚至让人用长长的竹竿试探不同区域的深度,沉吟思索片刻后,提出了一个让在场众人眼前一亮的创造性方案——夯桩固基,席垫承托之法。
他当即命人就近砍伐大量碗口粗细的硬质木材,将一端削尖,制成一片密集的木桩林地。
随后,由数百名精选的壮汉分成数组,喊着低沉而整齐的号子,轮流挥动沉重的铁锤、石夯,将这些木桩一根接一根、密集地打入看似无底的沼泽深处,直到触及下方坚硬的原始土层。
然后,再在这些纵横交错、露出泥面的木桩顶端,铺设上厚厚数层用坚韧竹篾编织成的宽大席垫,形成一张巨大的。
最后,才在这张人工造就的坚固上方填充大量的碎石和黏土,分层夯实。
此法虽然耗费了惊人的工时和木料、竹材,却有效地住了流动的软泥,构筑起了足以承载钢铁轨道与奔驰列车的坚实地基。
望着终于不再下陷、逐渐成型的路基,所有参与其中的工匠和力夫,无不对林昭的奇思妙想和果断决策叹服不已,信心大增。
铁路,就这样一寸寸、一里里地顽强向西延伸,它也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沿线无数百姓好奇、复杂、乃至疑虑的目光。
附近的乡民们,从最初的远远观望,指指点点,到后来逐渐靠近,站在田埂上、高坡处,甚至有些胆大的孩童会跑到工地边缘,瞪大眼睛看着这前所未有的宏大场面。
各种声音,开始在村头巷尾、田间地头发酵、流传。
乖乖,这得耗费多少人工?多少银子?就为了在地上铺这两条铁杠子?有这些钱粮,修修咱们年久失修的河堤,加固一下奎水堰闸,岂不是更实在?一个满脸皱纹、手拄锄头的老农,望着那不见首尾、忙碌不休的筑路队伍,浑浊的眼里满是困惑与不解。
听那些从城里回来的人说,那叫的铁家伙,自己能跑,不用牛马骡子拉拽,屁股后面还呼呼冒着黑烟,你说这事,能是真的吗?一个年轻的后生,既感兴奋又满心怀疑地询问身旁的同伴。
我看,悬乎得很!陈知府和林少掌柜固然是能人,炼出的铁器是好用,那水力锤也端的是厉害,可这事……终究是太玄了,无畜自动,闻所未闻,怕是有些违背祖宗传下来的常理啊。
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长衫、像是读过几天私塾的老学究,背着手,忧心忡忡地摇着头。
怀疑与期待,朴素的好奇与莫名的恐惧,在这片承载了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激烈地交织、碰撞着。
而真正的挑战,很快便超越了纯粹的技术与工程层面,以更尖锐的形式显现出来。
这一日,筑路队伍前方出现了一片荒草丛生、坟冢累累的乱葬岗。
按照勘测组反复核定的最佳路线,铁路需从此处经过,不可避免地需要迁移一部分年代久远、无人祭扫的无主荒坟。
此事本就极为敏感,触及了民间最根本的宗族观念与祖先崇拜,立刻便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捕捉并利用了起来。
几个穿着体面绸衫、看似乡绅模样的人,簇拥着一位留着山羊胡、眼神精明中透着狡黠的老者,身后还跟着一群手持锄头、铁锹等农具,情绪明显被煽动起来的村民,黑压压地堵住了筑路队伍的去路。
现场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充满了火药味。
不能挖!绝不能让他们动土!为首那位山羊胡乡绅,挥舞着手臂,义正词严地高声喊道,声音带着刻意渲染的悲愤,此乃我先人安息之吉壤,魂魄所依!尔等在此大兴土木,铺设铁轨,金铁之物煞气冲天,这是惊扰祖宗安宁,更是破坏我胡氏一族风水龙脉,断了我们的运势根基!这铁轨,坏了地气,是要让我们全村倒大霉,断子绝孙的啊! 对!不能挖!惊扰了祖宗先灵,谁担待得起这个罪过! 滚回去!你们这些坏风水的灾星!被他煽动起来的村民们群情激愤,挥舞着手中的农具,大声地鼓噪、谩骂着,一步步向前逼近。
负责此段工程的工头试图上前解释,说明官府和昭铁厂会按照既定章程,给予合理的迁坟补偿,并负责妥善安置,然而在喧嚣与愤怒的声浪中,他的声音如同石沉大海,无人肯静心聆听。
激动的村民甚至开始推搡前排的筑路工人,抢夺他们手中的工具。
冲突一触即发,眼看就要从口角争执演变成大规模的流血殴斗事件。
消息被快马加鞭报至正在总厂处理事务的林昭处。
彼时,他正在与汪承业商议后续枕木桐油的大宗采购与运输事宜。
闻听此讯,林昭并未立刻勃然大怒或亲自率领厂卫前去弹压。
他冷静地思忖片刻,对身旁精明的徽商领袖说道:汪东家,恐怕要劳烦你手下那些消息灵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