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道砟与枕木的学问

关灯
路基在数以千计民夫们日复一日的汗水浇灌下,如同一条不断生长的土黄色巨蟒,一日日顽强地向西延伸。

    那被石夯反复捶打、坚实无比的表面,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标志着这条未来通衢的已初步成型。

    工匠们看着这宏大的工程,脸上不免露出自豪之色,许多人认为,最艰难的部分已然过去。

     然而,林昭站在已夯实的一段路基上,眉头却未曾舒展。

    他深知,这坚实的土层,仅仅是承载力量的开始。

    要托起那钢铁巨龙奔腾不息的千钧之力,承受日复一日风雨侵蚀的考验,关键在于其上那看似不起眼,却内藏乾坤的——道砟与枕木。

    这二者,将直接决定铁路的平稳、耐久与安全。

     这一日,天色微熹,林昭便召集了所有负责线路铺设的工头、匠首,在徐州西门以西约十里处、一段刚刚验收合格的路基上,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考较会。

    没有坐在公事房里听汇报,而是直接将课堂搬到了工地现场。

     工匠们围拢过来,脸上带着完成基础工程的轻松,以及对这位年轻东家接下来指示的好奇。

     林昭没有说话,先是弯腰从旁边准备用于铺设的碎石堆里,随手抓起一把石料,摊在掌心。

    只见这些碎石大小悬殊,大者如拳,小者如豆,棱角虽在,却夹杂着大量的沙土和粉末,品相粗劣。

     诸位觉得,以此等石料铺设道砟,效果如何?林昭平静地发问,目光扫过众人。

     一个性子急躁的年轻工头,负责土方工程颇有些成绩,闻言不假思索地抢答:少掌柜,碎石铺路,自古皆然,取其坚硬、不易粉碎罢了。

    咱们这路基如此坚实,铺上碎石,还能有何不妥? 林昭未直接反驳,只是命人抬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按比例缩小的路基模型,上面正铺着这类不合格的碎石。

    他又让人提来一桶清水,当着所有人的面,将水缓缓倾倒在模型之上。

     浑浊的泥水立刻四处横流,却难以迅速下渗,许多积水淤积在碎石表面和缝隙中,慢慢浸湿、泡软了下方的夯土层面。

    模型边缘,甚至有泥浆缓缓渗出。

     看见了吗?林昭的声音沉静却极具分量,道砟之于铁路,第一要务,并非仅仅是承重,更是排水!若道砟级配不佳,夹杂泥土,空隙被堵塞,雨水便无法迅速排走。

    天长日久,积水浸泡路基,再坚实的夯土也会软化、沉降、变形!届时,铺于其上的钢轨便会高低不平,轻则行车颠簸,重则——车毁人亡! 车毁人亡四个字,如同重锤,敲在每一个工匠心上。

    他们原本以为这只是垫底的石头,没想到竟关乎如此重大的安全干系。

     林昭丢开手中那把握相不堪的石料,又从另一处堆场取来一批经过初步筛选的青石碎石。

    这些碎石粒径相对均匀,大多介于核桃与鸡蛋大小之间,棱角分明,且洁净无土。

     此乃合格之道砟,或者说,是接近合格的道砟。

    林昭将碎石在手中掂量,其要求,乃是大小匀称,棱角锋利,洁净无杂质。

    如此,石块与石块之间,才能形成稳定而通畅的孔隙网络,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渗透、排走,绝不滞留。

    同时,这些相互嵌合、棱角分明的碎石,能将车轮传来的巨大冲击力,有效地咬合、分散,均匀地传递至下方路基,起到至关重要的缓冲与稳定作用。

     他环视众人,语气不容置疑:自今日起,所有道砟石料,必须经过严格筛选!设立专门的选石场,雇佣妇孺老弱,以不同孔径的竹筛进行分选,剔除过大过小者,扬去尘土沙粒!不合格者,一概不用! 工匠们面面相觑,有人面露难色,这无疑将大大增加成本和工时。

    但林昭讲的道理清晰明白,关乎安全根本,无人能够反驳。

    几个老成持重的匠首缓缓点头,深以为然。

     说完了道砟,再论这枕木。

    林昭走到一根已经按照原有间距铺设好的槐木枕木前,用脚点了点那粗大的木方,此段枕木,间距约为一尺五寸。

    是谁定的这个规矩?依据何在? 负责此段铺设的匠人惴惴不安地上前一步,躬身道:回......回少掌柜,是......是小人估摸着定的。

    看着匀称、牢固,便......便如此铺设了。

     估摸?匀称?林昭摇了摇头,语气并未苛责,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严谨,此非铺设家中地板,只求平整美观。

    枕木间距,乃是一门精确的学问!需根据钢轨之重量、机车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