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道砟与枕木的学问

关灯
辆之载重、预计之行车速度,以及下方路基之土质软硬,综合测算而定! 他命随从取来算盘和纸笔,就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当场演算起来。

    他一边写画,一边解释:钢轨越重,载重越大,枕木便需铺设得越密,以提供足够支撑。

    反之,则可稍疏,以节省木料。

    地基松软处,亦需加密......根据启明号机车及标准煤水车、货厢之预估总重,结合我方轧制之钢轨强度,再以此处夯土地基之承重能力计...... 算盘珠噼啪作响,林昭笔下列出一个个工匠们看不太懂的符号和数字。

    片刻后,他抬起头,给出了一个精确到的数值:据此测算,最优枕木间距,当为一尺七寸三分!允许误差,上下不得超过五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看向那匠人,又看向所有工头:即日起,全线枕木铺设,必须严格按照此新定间距执行!以特制量尺为准,逐根校验!间距过宽,钢轨承重不足,易弯曲疲劳,乃至断裂;间距过密,非但徒耗珍贵木料,增加成本,亦会挤压道砟空间,影响其排水性能!此绝非小事! 工匠们听得目瞪口呆。

    他们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盖房修桥、打造家具,都凭一手和,何曾见过将土木工程的细节,量化、精确到如此地步?一些原本对林昭只重有所微词的老匠人,此刻也是心中暗服。

    这位少掌柜,不仅懂那吞云吐雾的,于这最基础、最传统的土木营造,竟也洞察入微,道理讲得丝丝入扣,令人无从辩驳。

     林昭并非只停留在口头训导和理论计算。

    他随即亲自下场示范。

    他拿起特制的长柄石夯,演示如何将铺设好的道砟分层夯实,而非一次性乱砸,需由轨枕中心向两端夯实,力道均匀,确保道砟与枕木底部紧密接触,提供弹性支撑。

    他又指挥工匠使用简易的水线平尺校验相邻数根枕木的顶面是否处于同一高度。

     诸位切记,铁轨是刚性的,每一毫厘的高度差,累积起来,便是行车时持续的颠簸!长此以往,不仅乘坐不适,更会加速机车车辆和轨道本身的损耗!平整,是安全的基石! 他当场宣布了严格的验收标准:每一段路基完成道砟铺设后,都必须进行淋水测试,观察其排水速度和是否形成积水、泥浆。

    每一段轨道铺设完毕,都必须用满载石料的特制平板车进行静压测试,持续一段时间,观测是否有不均匀沉降,并用水平尺复查轨面平整度。

     起初,工匠们对这种前所未有、严苛到近乎繁琐的标准极不适应。

    习惯了凭经验做事,如今却被各种量具、标准束缚,感觉束手束脚,铺设进度明显慢了下来。

    抱怨和嘀咕之声,在工棚饭堂间悄然流传。

     忒也麻烦!铺个路而已,比大姑娘绣花还仔细! 就是,老祖宗修桥铺路几千年,也没见这般折腾...... 但林昭不为所动,亲自带着几个学得快、态度认真的年轻工匠,组成查验小队,日夜巡行在已铺设和正在铺设的线路上,严格执行新标准。

    不符合要求的地段,哪怕已铺设了枕木,也被勒令返工,毫不留情。

     压力之下,工匠们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努力适应新的工艺要求。

    渐渐地,奇妙的变化发生了。

    那些严格按照新标准筛选道砟、控制枕木间距、精心夯筑校验后铺设完成的路段,看上去就格外的规整、扎实、顺眼。

    与之前仅凭经验铺设、看似差不多实则内在质量参差不齐的路段相比,高下立判。

    甚至有人走在上面,都能感觉到一种特别的踏实感。

     更重要的是,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夏季暴雨后,新旧路段的差异更是显露无疑。

    旧路段多处出现积水、道砟下陷、路基被泡软的现象;而新路段却排水迅速,雨后不久,道砟层内部已颇为干爽,路基坚挺如初。

     事实胜于雄辩。

    所有的抱怨和质疑,在这场自然界的面前,烟消云散。

    工匠们开始真正理解和信服这些标准背后的深远意义,甚至自发地研究起如何能做得更好。

    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铁路工地上悄然萌芽、生长。

     就在铁路基础工程因标准提升而进入一个更高质量建设阶段的同时,机车院内,也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捷报。

     针对巨龙一号暴露出的问题,李老蔫、王铁臂等人带领技术骨干,在林昭的总体指导下,经过数十个日夜的奋战,取